诊锁界

Hi, 请登录

千亿市场有待开拓,运动康复医疗的机遇与挑战

从发展阶段来看,中国仍处于过渡期,因此对于现阶段中国的运动康复机构来说,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想办法降低用户教育成本(如通过医生导流)以及摸索出适合自身的私立医疗商业化模式是生存的关键。
来源:诊锁界综合整理



01连锁化运营大势所趋,多元化经营才能破局可持续发展




随着康复政策接二连三地出台,“全民健身”,“体育强国”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运动康复的重要性。


北京冬奥会官方延伸节目曾统计过数据,我国每年至少有1500万需要产后康复的产妇,超过4000万台骨科手术、20万多台心脏手术,还有超过1万的退役运动员以及日益增大的健身群体,全民健身潮带来的运动损伤人群激增,需求扩张。


可以说运动康复是过去五年康复医疗领域发展最快的一个细分专科。截至去年,运动康复领域机构门店数已超400家,过去3年增长率超40%,而在冬奥会结束后,这一增速还要更加势如破竹。



随着第一批运动康复机构逐步走向成熟,商业模式也初步得到市场的验证。未来运动康复将逐步从一线城市向二线及内陆核心城市渗透,运动康复机构的数量将迅速从当前的几百家向千家店规模迅速增加。


连锁运营目前主要以区域连锁为主,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全国性布局的连锁品牌。诊锁界认为,对于门店小型化、社区化运营的运动康复机构而言,品牌连锁化注定将会是所有选择进入运动康复行业的经营者必须考量的问题。


目前国内的运动康复机构连锁经营尚处于初级阶段,常见的连锁品牌门店数量大多集中在2~4家,最大的连锁经营机构也就只是10多家店左右,经营规模相对来说比较小。


这样的现状也从侧面反映了,康复中心的标准化复制难度高,对康复师技术水平、运营管理、成本把控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头部机构这两年几乎都有扩张。例如弘道康复诊所,在资本的助力下一连开了几家连锁,诊所均有医疗牌照,开设在国家体育总局的诊所主要服务于专业运动员,新开的西大望路的天元弘道康复诊所在产后康复和小儿康复领域有所深耕。而另外一家北京线下门店最多的运动康复机构——冉冉运动康复,和弘道相比,冉冉的规模要小一些,是比较“小而美”类型,门店面积都在200−300平米。


有一些赛道玩家采取的扩张布局方式是抓住核心区域逐步渗透,像体创动力,就将重点放在长三角区域,两年内分别在南京、上海、宁波、苏州、天津开了7家分店,其打法还是稳扎稳打的深耕区域,循序渐进地扩张布局。与此同时,体创动力还推行“社区康复模式”,下沉社区做深耕。


另外一家来自北京的健行者迈开的步伐就比较大,分别在西安、深圳和湖北开设了分店。他们的策略是在不同地区搞实验,通过旗舰店向当地扩散布局。新店的选址基本在医院附近,自带客流量,整体营收回报不错。


还有一些头部机构在不断探索消费市场,上海的优复门诊获得数千万美元B+轮融资后,于去年推出了优复拉伸子品牌,在原有连锁康复门诊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向‘运动拉伸’及‘运动康复数字疗法’领域不断探索,半年内开了8家门店,为运动人群、亚健康人群和有术后需求的人群提供身体改善服务。


广东的安一野运动按摩机构瞄准的是社区,定位“轻康复”,打破了传统康复中心“受了伤才来康复”的传统理念,扩展目标客户人群。


近年来,青少年脊柱侧弯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姿势异常发病率高且治疗手段不多,运动康复成为中轻度患者刚需。广东的龙脊康聚焦脊椎病垂直领域,以“龙氏治脊疗法”为基础,同步开展脊柱专科综合医疗、高等学院教育及职业培训、脊柱健康产品三大板块目前在广州、深圳和汕头有3家诊所。


上海的正中脊分别分布在上海、深圳、杭州、合肥、宁波等一线及省会城市,形成了集筛查科普、线下诊疗、教研培训和居家线上康复为一体的智能数字化体系。



02政策推动体医融合




2022年上半年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与各级单位陆续发布体育、康复等相关政策。其中《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建构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更是推动全国人民迈向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也强调深化体医融合重要性,鼓励医疗机构建构运动康复专科建设,更大强化运动干预对人民健康管理的重要性。



各地陆续出台不同康复项目纳入医保的政策,据不完全数据统计,现有约70个康复项目已被纳入不同地区的医保报销中,如平衡功能评定训练、等速肌力训练、有氧训练、脊柱关节松动训练、偏瘫肢体训练等,纳入医保报销制度不仅代表有效降低患者医疗支出,让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提供更为全面多康复处方,也将有助于提升康复在医疗领域中的重要性。


政策再次强调运动和康复医学紧密的关系,针对脑血管病、心肺疾病患者,鼓励通过运动干预改善其自身生理功能,进而达到生活自理的目的;肌肉骨骼损伤患者,则可以通过运动来强化肌肉力量与肌耐力,进而提升运动功能。


同时,各地政策也鼓励各地区医疗院所投入更多资源,建设“以体育运动康复”为特色的专科,一定程度上也鼓励医生制定特定运动处方,提供患者科学化、系统化的运动康复计划,将“运动是良医”的理念落到实处。传统的运动康复仅局限于医院和专业的康复中心,未来新技术使得运动康复逐步渗透到社区和家庭当中。


总的来说,运动康复在国内有着庞大的真实需求,随着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的举办,将会带动整个行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壮大。运动康复的地位亦将越来越重要。


从消费行为来看,大众对健康的理解在慢慢发生变化,健康的定义不再是“无病痛”或“无异常指标”,而是通过健身等方式来保持的“身体最佳状态”。这意味着运动康复所倡导的以主动的方式来提高自身健康水平的理念正在被大众所了解;随着时间的发展,运动康复作为医疗手段会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从发展阶段来看,中国仍处于过渡期,因此对于现阶段中国的运动康复机构来说,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想办法降低用户教育成本(如通过医生导流)以及摸索出适合自身的私立医疗商业化模式是生存的关键。


/  END  /



// 本文来源:诊锁界综合整理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图中图片基于CC0协议,已获取授权,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



最新活动 /
第四届中国诊博会暨第五届中国诊所年会将于11月14日-15日在成都举办,本次大会涵盖了“基层、社区、家庭”等医疗新形态为主题,邀请了近80位行业一线嘉宾进行主题分享,覆盖了全科、中医儿科,以及康复、护理、口腔、眼科、医美、慢病、生殖、脊柱、眼视光、生长发育等专科领域的前沿运营管理经验与新项目、优质产品开发投入历程。穿越寒冬,望见曙光,更多精彩内容,点击下方议程图片了解详情







欢迎留言区讨论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2022诊博会微官网,了解更多大会内容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诊锁界

相关推荐

评论

  • 昵称 (必填)
  • 邮箱
  • 网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