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林在表示“隔离在家的居民,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会出现抑郁、焦虑、失眠和急性应激反应。其中有超过10%的人,在疫情之后,也不能完全恢复正常。”
01|走进精神心理门诊,将病例写成故事书
“我觉得精神心理这个科室很有意思,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每治疗一个患者,就像读了一个故事。”咸阳市中心医院精神心理卫生中心精神科一病区的住院医师唐书钰说。
唐书钰医生是1992年出生,今年是在精神心理科的第6年,通过这几年和患者们的接触,唐书钰发现精神心理科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方向,因为科室的特殊性,精神科医生需要聆听和挖掘每一个患者背后的故事,才能找到他们的致病因素。
据官方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精神障碍患病率为17.5%,患者人数已达2.4亿。而其中仅有3.6%的患者获得了专业精神卫生医生的治疗,得到充分治疗的更是仅有0.5%。尤其是近两年来,随着新冠疫情暴发和持续,更是对人们心理健康加剧了冲击,民众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凸显。
精神科医生常常走入患者的内心,所以对于患者的痛苦更能感同身受。
三年前,唐书钰医生接诊了一个正在读大二的女生,女孩突然发现自己的关节有问题,不能行走,但是父母带去医院检查后发现一切正常,最后确诊是精神心理疾病导致的肢体认知障碍。唐医生经常和女孩聊天,鼓励女孩遵照医嘱,坚持治疗,虽然中间停学过,但是随着疾病的逐渐康复,现在女孩考上了硕士回归正常生活。
2021年10月,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报告称,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共2.46亿人患抑郁症,3.74亿人患焦虑症。
在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看来,疫情对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影响更为直观。疫情期间,作为医生,陆林在自己的医疗门诊接诊了大量青少年。他们因为疫情隔离在家,因为沉迷游戏,生物节律颠倒,等到疫情结束,他们变得情绪低落、害怕见人、不愿意出门,因此无法正常地回到学校上课。
“抑郁障碍在中国的发病率是7%左右,在欧美国家超过10%。”陆林介绍,“焦虑障碍的发病率7%左右,在很多国家达到15%。”此外,成人中有20%到30%的人有各种各样的睡眠问题,“成为疾病、需要到医院治疗的,有15%左右。”
我国精神科医疗资源主要分布在省级和地级市。精神卫生供给不充足,也不均衡。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其中,抑郁和焦虑症发病率最高,发病率达7%以上,是精神科门诊中占比最大的病种。近年来,精神和心理疾病发病率一直在攀升。
近两年,不少医疗服务企业开始从最早的蛰伏状态进入大众和医疗同行视野,不少心理咨询工作室、互联网心理平台正在尝试线下心理门诊或睡眠门诊,好心情、Flow、昭阳医生、壹点灵、小懂健康等有关精神心理医疗服务企业均获得各大产业基金的投资。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表示,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精神或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高和潜在群体大,因此对精神或心理疾病的诊疗需求不小,但另一方面,精神或心理疾病诊疗的需求尽管大,但是并不像其他病症一样有明确的治疗效果标准,而且作为长期慢性病,整体业务空间很大,受制于人才供给和床位数量限制,想要快速扩张还是有一定难度。
1、中科院院士:疫情三年,新增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数亿人出现失眠障碍…
2、华商报二三里资讯,贾凡,「90后医生」精神科医生说病例就像故事书一样,在治疗患者也在自修
3、创投日报,陈梦婕,“精神病医院第一股”拟回A股,老股东德福基金大笔退出,精神心理赛道再受关注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诊锁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