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锁界

Hi, 请登录

离开家传医馆,在外独立行医的美女硕士6年成长记!

当医生,上以疗君亲之疾,中以保全自身,下以救贫苦之民。救自己,助亲人,也许是那时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来源:青竹医社


@主持人亚酸:请罗医生先来做个自我介绍吧~


大家好,我叫罗舒茜,出身中医世家,本科就就读于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师从南京妇科专家张晓甦教授。

罗舒茜医生

毕业后跟随经典经方许家栋老师及无为针法李闯老师研习针药,临床善用针药结合治疗各种内、妇、儿疾病。

擅长:女性月经不调,手脚冰凉,痛经,阴道炎,产后调理。慢性疲劳,失眠。脾胃:便秘,腹泻,胃胀,反酸,烧心。皮肤:湿疹,荨麻疹,痤疮等皮肤病。肩颈腰痛等疼痛病。老年性便秘,高血压高血糖,顽固性头痛等调理改善。痰湿体质、气血虚、虚寒体质,寒热错杂等体质改善,以防未病。属于中医全科,各类常见病都能取得还不错的疗效。

因为很多时候你治好了一个人,她最先会带自己家人来调理,所以屏除了专科的局限,更类似于家庭医生,一方面日常小病的调理,另一方面生活养生的指导。

@主持人亚酸:您是家传的中医,毕业以后去了医馆工作,是要继承家业吗?


家中母亲和外婆都是中医,外婆往上也有人行医,但已不可考。和很多祖传中医不同,我小时候没有背过经典,长大时妈妈曾让我背过汤头歌诀,但我也没坚持下来,虽然如此,家里满墙的锦旗,以及经常有跑了很多医院都没治好的病人,被家中长辈治好了,在这种环境之下,会令我对中医的疗效有着与生俱来的信心,中医就是厉害,大概是这种思想吧。

工作中照片


大学求学于江西中医药大学,学习很认真,但是中医太难了,就好像一团毛线,怎么也理不清。但好在认真,虽然不理解,也都认真学下来了。后来又读了一些《名中医之路》之类的书,颇为仰慕。向往归向往,大学时期对于中医,可能是连门都没有摸到。

再后来读南中医妇科研究生,专门学习了中医妇科和西医妇科的知识。但我不喜欢医院,也不喜欢西医,我还是喜欢中医,传统中医。

所以后来毕业,我没有在自家医馆工作,而是去了一家民营医馆,因为作为新人医生,除了独立出诊,也要跟经验丰富的前辈学习,这家医馆就很符合我对自己成长的规划,所以去了。

@主持人亚酸:南中医的大部分研究生毕业还是倾向于找医院,您当时是怎么想的呢?当时作为中医专业的毕业生,是怎么在体制内或体制外工作纠结的呢?


毕业的时候也去面试过一些医院,但进医院需要规培,三年的时间对我来说太久了。后来医院面试无果,刚好有一家中医诊所提供学习跟诊的机会,学习的也是经方,我很感兴趣。加上家里本来就是诊所出身,所以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更多的是一种回归。从医院回归到门诊。

其实很多朋友对此困惑,做一名中医,是该选择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也有的朋友看我坐诊时间自由,而羡慕,从而也想到体制外工作。在这里,我给一些对比到大家,供参考。

1)体制内不缺病人,对于医术有很好的提升,而且能接触复杂的病人,患者对于公立医院的医生更为信任。对于年轻中医来说,更能历练自己。我比较建议师弟师妹先去医院,再出来独立坐诊。

2)体制外更为自由,只要你想,可以实现半日行医半日读书的生活,但问题来了,患者从何而来。

首先,最好你要有一两个绝招,能快速的搞定一两个病种,比如常见的肩颈痛身痛或者失眠等问题。所以,可以考虑找个老师带带自己。找老师,我觉得首先他要肯教东西,也要有时间教东西。二是这个老师是真的厉害,你问的问题他都能回答,并且回答的透彻。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三就是,不pua学生,靠医术医德人品征服学生。四呢,可以去观察患者的疗效,复诊率。当然,身边也有朋友通过读书,和同行交流来提升自己。

认真的工作状态

其次,要会恰当的做一些输出,不管是朋友圈还是新媒体,你都需要去输出,不要言过其实,可以真实的去表达。比如发一个病例,讲一讲原理,花了多久治好,遇到什么问题还会复发。我不喜欢那些神化中医的案子,的确有很多一剂知,但更多的疾病,需要一段时间的医患双方的坚持。

再者,做好回访,体制内是没有时间去回访的,但是体制外,回访其实很重要,患者离开诊室的时候,我都会和他说,遇到问题了找我。她会在吃药或者针后遇到问题了来问你,及时的解答患者疑惑,调整治疗方案。

最后,设定好自己的患者群。体制内无法选择患者,体制外可以相对自由一些,比如设定一个稍高的诊金,基本上就淘汰了单纯想开药的,不诚心看病的人。

宣传是为了让患者看见自己,但患者求医,还是为了疗效。而疗效很多时候是不确定的,因此预期要做好,比如一开始来把你捧上天,可以感谢对方,但也要说清楚,这个病没有这么快,要一个过程,后面反复也正常。同时,也不要迷恋“神医”的形象,因为形象是别人塑造的,塌是很容易的。要有一套自我评价系统。

年轻医生,有治的好的,也有治不好的,很正常,但一直在进步。

3)身边有很多原先体制外的,然后最终回到体制内的朋友。所以不要太过追求体制内外,先了解自己的情况比较好。有些朋友可能是向往体制外的自由和清闲,比如不用值夜班。那所有东西都是阴阳两面,不可能只有好的。肯定也有很多风险。

@主持人亚酸:您平素临床很喜欢使用经方,从临床疗效而言您觉得如何?而且临证中您是针药并用的,二者有什么侧重吗?


经典经方的逻辑缜密,法度严密,用药精简,疗效出众,我们门内很多没有中医基础的也能学的不错,因为它是圆融的一套体系,而且逻辑清晰。但是精通还是需要不断钻研的。初上门诊,我用的就是经典经方,一直到今天,也有五六年了。

工作中


临床上的优势,首先它逻辑严密,法度森严,经得起推敲,有来源有出处。和很多理论模模糊糊相比,我觉得这一套体系更适合我的思维习惯。其次,用方准确,效如浮鼓,尤其在接诊一些陈年旧疾,方向对了,疗效出来的很快。而且方子不贵,患者也能接受。

此外,经典经方用方精简,有时候就是两三味,药专力宏,我不喜欢大方子,小方而有速效,我认为这是中医正确的方向。

但是门诊往往会遇到很多种情况,比如有的人也没有什么不舒服,就是想调养一下,或者就是肩膀痛想被揉一揉推一推,所以临床上会觉得单用中药会有些掣肘,尤其是日常小毛病的调理,用经方有点杀鸡用牛刀的感觉,也有很多患者喜欢外治而不喜欢中药,所以加入了针灸治疗,针灸完善了填补了中药的空缺。

比如疼痛、失眠、慢性疲劳等,又比如遇到疼痛类型的患者——常见的肩颈痛,腰痛,手痛,这样用扎针+艾灸+拔罐治疗一次的效果就很明显。失眠患者,很多人是焦虑引起的难以入睡,我们扎上疏肝针,就会效果起来的很快。

@主持人亚酸:您除了日常临证,在互联网上也有从新媒体内容上做一些口碑拓展,主要阵地在小红书,为什么选择这个软件作内容输出?做短视频能为医生带来什么?


1)小红书对新人比较友好。新号比较容易起来,自然流量就不错。

2)小红书年轻人比较多,比较符合我的患者群体年龄。

3)小红书可以文字笔记和视频笔记两种形式,病案分享,临床心得,生活养生建议均可。

4)我总共发了一百多篇,一开始坚持不下来,就定了100篇的flag。中间大概数据好的大概有三四篇。比如讲哪些生活习惯会导致湿气,大家很喜欢,但其实就是门诊上每天对患者交代的东西总结。当时也是临时起意,录了一篇,发出去了,也没有特别的计划。

还有一篇,是写中医到底值不值得读,写的时候很认真,但是一开始数据不好,后来慢慢上来的。小红书(小红书账号:杭州中医罗医生 382328259)不像视频号或者抖音,后两者的有效期大概只有两天,但是小红书的后劲很好。好的笔记总会被看见。

但是,如果以前没有做过自媒体,现在来做,其实晚了点。现在各大自媒体平台,对于中医的发声限制很大,很容易违规,稍微涉及到治疗或者一些疗效,就会判定违规。能讲的也是一些不痛不痒的话题。没什么意思。短视频,如果想要数据好,不能太长,需要精简,或者碎片化。但是中医其实是系统的,短视频讲多了,我更希望能做一些系统的讲解。

所以,小红书号后来停更科普类知识了,转而做微信学习群,从中基开始,和需要的朋友,一起学点中医的知识。对我来讲,输出本身就是学习的督促方式。

做短视频能为医生带来什么?

  1. 可以作为患者群体的宣教内容,提升专业性。


2.多为中医发声吧,只要是真实的,临床所感悟的,大家还是喜欢的。本身西医是目前医学的主导,中医需要一些不为流量而真实的声音,而不是被神化。其实迎合流量也容易的,给一个方子,说能治某某病。但是大家心里都清楚,很少有这种一个食疗方治好某病的案例。相反,乱吃药还会不对症。

工作中


3.也有人因为做得好,门诊量提升的比较快。但是我没有,倒是会有朋友,先搜到我,然后发现我的思路和他的想法比较对,来门诊找到我。所以,也多一个患者了解医生的途径。

@主持人亚酸:相比体制内医生的忙碌,体制外医生有更多时间去做患者管理,您是怎么做的?患者管理是否会跟诊疗时间精力冲突?


患者其实也不能说管理,就说沟通联系吧。主要是门诊预约群+私聊的模式,预约群专门发门诊信息,个别患者有疑问,就私聊。因为我本身门诊时间比较少,所以线上的沟通其实比较重要,所以不会冲突。

线上的患者,我也是接老带新,或者本身就很熟悉的患者。陌生的朋友不一定信任我,不信任的话,对于治疗有很大的阻碍,我遇到一个患者,我开了药,吃了一天还是三天没有效果,然后说要把药扔掉,让我把钱退给她。后来我就基本上不接新的没有线下接触过的患者了,太累了,何必呢。

1)信任感不一样,因为线下有到实体医馆,有把脉,沟通等一系列的接触,信任感会强一些。线上接触的太少了,只有问诊和舌诊。沟通不到位。

2)诉求,线上有部分不一定接受中药,但希望你对他的生活提供一些建议。线下就是来看病的,要么扎针要么吃药。

3)效果好的患者,可以直接转线上,对于快节奏的朋友,网诊很方便。而且思路已经确定了。


@主持人亚酸:对于青年中医临床提升和学习有什么建议?青年中医如何发展自己擅长的专科方向?


其实我也是年轻中医,可能多门诊了几年。建议:

1)不要局限于一种治疗方式,可以多管齐下,汤药,外治,导引等等。

2)在早期坐冷板凳的时候,要不断的输出,不要不好意思。

3)多学习,但是不要局限于网上的零散信息,要入一门,深入学习,接触到精髓的东西。或者有的朋友不喜欢跟师,比较相信自己,那么多看书,多交流。每一年一定要有每一年的进步。

4)门诊量的增加,不是单靠技术的。所以不要埋头学习,也要提升自己的其他方面。

5)多休息,看病的效果,需要灵活的思维,太过疲惫,状态不好,也会影响疗效。

我目前没有做专科,所以这一块可能提供不了太多的建议。

@主持人亚酸:自己真正当一个独立接诊的医生,和曾经看着外婆、母亲行医,跟老师门诊的心态变化,遇见困难的时候如何应对?


我独立坐诊的时候,外婆已经离世了。其实很遗憾。我的外婆是一位很厉害的中医,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她给过我一本脉经和中药册子,她们那一代都是赤脚中医,理论不多,治病很强。

我小时候被抱起来转圈,手扭了,爸妈很着急,去城里请医生,医生还没到,外婆就给我治好了。外婆脉诊很好,还会画符,后来想想,可能是祝由术的一种,也见过她给患者拍腿,一边拍一边念念有词。

然而那个时候太小了,她也不教,所以并没有学会什么。外婆还会认草药,会一些炮制,我们吃的橘子皮,她也拿去晒晒,说这是药不要浪费。也不是什么新会陈皮。可能很多中药就是普通的食材吧,并没有高级与低级。后来外婆过世,屋窗边还有她的药。我留下来了,一直到今天。年少的时候,她最宠我,离世的时候我反而不在身边,一直觉得懊悔,权当留点念想了。

给患者针灸


其实外婆一直在等我自己当医生,等了大学五年又等了研究生三年,等啊等,我也没当上医生。可能她们那个年代,当医生不需要这么久。她的东西,我其实一点也没有学到。但是她离世的那一年,有次回家,妈妈说外婆很难受让我给她看诊,我问了诊,写好记录,发给师兄帮我开方子,是黄芪竹叶汤。外婆喝了后,点点头,说有这个水平不错。那个时候,我觉得我怎么能做的这么少,我怎么不能把她看好,我真的很想让她无病无痛。

这种感觉,深植在心,令我这些年一直在追求好的中医疗法,古人说,为人子女不知医,是为不孝。当医生,上以疗君亲之疾,中以保全自身,下以救贫苦之民。救自己,助亲人,也许是那时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我们这个年代做中医,其实容易很多了,我妈妈也会说我现在比她当时强多了。其实是信息都开放了,我能接触到更多知识,接触到更好的老师,网上授课,线下跟诊,加上我本身有牢固的基础知识,触类旁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时候老师的一句话,解开了一个点,临床就是很大的提升,自然比自己奋斗要便捷很多。

而且我很幸运,不管是老师还是师兄师姐,大家都乐于分享,不懂的病例,大家也乐于交流给出意见。而且现在信息发达,基本上只要想学,途径有很多,古书,现代书籍,知网论文等等。多问,多学,多思,多实践。所以我和她们相比,医路要顺畅的多。


/  END  /



// 本文来源:青竹医社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图中图片基于CC0协议,已获取授权,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



/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   2022第四届诊博会精华议题速览  /




诊锁界" data-miniprogram-type="image" data-miniprogram-servicetype="0" style="outline: 0px;-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cursor: pointer;max-width: 100%;line-height: 0;user-select: none;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href="">


欢迎留言区讨论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诊锁界商城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诊锁界

相关推荐

评论

  • 昵称 (必填)
  • 邮箱
  • 网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