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美”门诊部或诊所成为民营医疗主流业态,光“小”而不“美”的机构批量被淘汰。来源:林掌柜作者:林掌柜编辑:宗正封面来源:pexels近期,“历史垃...
2024-07-11 1080
中医药事业发展不断迎来政策利好,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的通知》、医师法草案二审稿等政策组合拳一并推出。
近年来,中医馆大量涌现。但数量上大幅增长的同时,却难掩质量的参差不齐甚至独力难支。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指引下,新生的中医药机构未来如何在竞争中求生存?这是一个亟待业内回答的问题。
本文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刘子源(成都颐清堂中医创始人兼CEO)
近年来,中医药事业发展不断迎来政策利好。在此背景下,中医馆大量涌现。数量上大幅增长的同时,却难掩质量的参差不齐甚至独力难支,倒闭潮随之而来。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以来,受成本压力的影响,一些大型医馆陆续收缩,“兵败如山倒”。
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指引下,新生的中医药机构未来如何在竞争中求生存?这是一个亟待业内回答的问题。
未来中医药机构如何突破发展瓶颈?笔者认为,在信息化时代,应当紧扣疗效和价值,运用跨界思维,合作共赢,蹚出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之路。
机遇与挑战:催生跨界发展思路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关于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的通知》,其中明确,自2021年7月1日起,开办诊所不再向卫生健康部门申请办理设置审批,直接办理诊所执业备案。
2021年6月7日,医师法草案二审稿对“应积极稳妥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等内容作了相应修改,拟规定执业医师在两个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执业的,应当以其中一个医疗卫生机构为主,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变更注册、备案等手续。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加强对相关医师的监督管理,规范其执业行为,保证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推进,距201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实施,各地陆续落地实施该法要求的中医诊所备案制刚刚过去4年。
近几年,社会办中医馆的数量大幅增长。可以预期,随着政策的鼓励,未来一大批新建的各类诊所将落地开业。
笔者认为,有序开放注册制为备案制是国务院“放、管、服”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完全的市场竞争,有了竞争就有输赢,从经济大环境层面上来讲是一件好事。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的健康意识出现前所未有的高涨,医疗产业这一张大“饼”显得更加丰盛。
可是查阅相关数据也不难发现,并不是所有医生或者投资者都能从中获益。全面竞争意味着医馆自身需要具备更高的素质和能力。
近年来,伴随着中医备案制诊所数量的增长,很多缺乏运营经验的医馆不可避免地陷入经营困境,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就诊量大幅减少,迫于成本压力,一些大型医馆业务量也出现萎缩甚至破产。
疗效与价值:破局的两张王牌
医疗的核心在于疗效,难点在于信任,这是患者的核心诉求,无论使用中医或者西医,只要有效果,患者主观上通常都有尝试的意愿。疗效好,患者自然就愿意相信。因为疗效赢得信任,继而因为信任促使医生做强专业。这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事实上,中西医融合早在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就开始了,包括红花、沉香、丁香、郁金、甚至薏苡仁等药材,都是来自于古波斯(今伊朗)、大秦(古罗马)和如今的越南、柬埔寨、印度等地。
我们甚至可以大胆设想,如果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等圣贤来到当代,一定不会放弃当代医学先进的诊疗技术。
在真正的医生心中,能够治愈病人是第一要务,不存在门派、国别的影响。清末民初,西学东渐,张锡纯编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就被后人广泛推崇。
笔者有幸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跟师学习数年,对各位老师学贯中西、跨界治学的精神感受颇深。更有如吕维柏、周蔼祥、陈可冀等当代众多中医名家,都是西学中的佼佼者。
在肛肠、骨科、妇科等中医特色学科中,即使在正统的西医院,中医的使用率也非常高。而专业跨界不仅体现在中西医,还包括民族医和中医的跨界融合,在各级医院的临床中都取得了很好疗效。
如前所述,因为疗效产生信任,带来口碑传播,从而收获大量忠实粉丝。扎实治好每一个病人,本应成为医疗机构的价值追求。在笔者所在的医疗机构,90%以上的病人来源于亲友介绍。
真心为病人服务,彼此坦诚相待,成为专业的健康顾问,让医疗不再高高在上,回归服务本质,成为创造价值的扎实基础,在这一基础上再讨论医疗使命和价值的平衡就容易得多了。
产业和运营:形成1+1>2合力
跨界发展是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跨界使医疗真正有了发展的潜力,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合力。
在当今时代,使用AI、大数据技术将中医数千年形成的经验提炼、总结、升华,将真正为后世造福。
针对一些可操作性强的诊疗项目,把中医的诊疗方法与智能硬件跨界结合,将使诊疗不受时空的限制,使治疗更加精确、人力资源更加优化。
中医的康复与旅游的跨界,将使诸多疑难病、重病、慢性病在治疗后有更好的生活品质。中医与餐饮的跨界结合,让药膳进入食谱,为治未病、慢病管理提供食疗方案。
在运营方面,笔者也有一些跨界的思考。
笔者出身于理工科,受家人影响师承中医,多年的逻辑思维训练让我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笔者相信事物发展规律的共性,不同领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比如医馆的运营、市场、服务等,往往能从其他行业成熟的解决方案中加以借鉴,即跨界解决,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大型医馆的服务体系中加入酒店管理方案,在注重细节管理的同时又增强服务属性,在诊疗管理中加入客户关系管理(CRM)的元素,可以持续跟踪病人反馈、提升疗效和满意度、增加复诊、完善医护人员的关键绩效指标(KPI)。
《未来医疗》一书中提到,患者将是未来医疗的主宰,医生就是执行人,患者有知情权和决策权,究竟做不做、怎么做,都由患者决定。医生需要做的是努力完成确定好的既定目标。
医疗终究是跟人打交道,治疗的是人的疾病。忽视工作生活环境、习惯、情绪对疾病生成、发展的影响,就没办法找到病根,也就无法对症治疗。
新生医疗机构的发展前景如何?没有管理经验和运营精力的医生离开了成熟的平台,能否撑起一家诊所?这都将成为未来医疗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
于医,救死扶伤、悬壶济世是使命;于商,创造价值、追求利润似乎也并不过分,如何平衡使命和价值之间的关系,就成了社会化医疗投资运营的生死问题。
笔者认为,在信息化时代,跨界思维、合作共赢也许能够成为破局的关键。
具体而言,跨界思维使医生有了更宽广的世界观,通过跨领域、跨行业的分析体验,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疾病形成的深层原因和发展的路径信息,从而“打蛇七寸”,将医患共同的敌人——疾病连根拔除。
跨界思维也使医疗机构的运营有了更具体的方法论,不同的社会领域,相同的人性特征;不同的产品体系,相同的运营思路。正所谓,取长补短,为我所用。
//本文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刘子源(成都颐清堂中医创始人兼CEO)
❖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图中图片基于CC0协议,已获取授权,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
- 推荐阅读 -
欢迎留言区讨论
▼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诊锁界
相关文章
“小而美”门诊部或诊所成为民营医疗主流业态,光“小”而不“美”的机构批量被淘汰。来源:林掌柜作者:林掌柜编辑:宗正封面来源:pexels近期,“历史垃...
2024-07-11 1080
人才供需间的鸿沟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愈发扩大,形成了康复医疗行业发展中的一大痛点,也打击了新血液想要投身康复领域的积极性。来源:诊锁界作者:棂星封面来源...
2024-07-09 960
疫情以来,在国家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大防疫拨款、支持设备更新换代之下,多地政府开始新建大型二级三级医院、知名公立三级医院也以“一院多区”大兴分院区...
2024-07-09 1003
6月17日,高州市人民政府官网公布了一则《注销高州一通医院<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信息公示来源:高州市政府编辑:太白封面来源:pixaba...
2024-06-26 842
源:谈医说馆作者:蒋小富编辑:宗正封面来源:pexels2024已经过半,相比其它行业深刻体验大环境带来的“冰点”时刻外,中医行业却迎来了“小阳春”。...
2024-06-26 1044
民营医疗机构医生打造自己的IP,核心是以自己掌握的医疗专业知识来为非医疗领域的产品和服务做增值服务,进而达到变现的目的,而不是直接通过医疗健康服务做变...
2024-06-07 1089
消费医疗浪潮已来!这5类机构将制胜未来疫情以来,无论是基本医疗到消费医疗,整个医疗行业生态渐趋内卷,尽管面临着内外部环境变化和客户的消费预期和信心下降...
2024-04-23 997
经常睡不着睡不好,可以找失眠门诊,让专业医师对症下药;孩子好动、学习困难,儿童多动症学习障碍门诊可以精准解忧;出现伤口愈合慢、长不好等症状,伤口门诊直...
2023-07-12 117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