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锁界

Hi, 请登录

民营医院生存发展的6大难点!个个都在考验人!

诊锁界" data-miniprogram-type="image" data-miniprogram-imageurl="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gif/Dm5HAQPyZDvpeeWmIjsT7PdQFtd6b4UcF0aPibdib744WxgHiaHibDbQGdeLjQNsIOELPpiazwKPwO06CsHS4SCne4g/640?wx_fmt=gif&from=appmsg" data-miniprogram-servicetype="" href="">民营办医遭遇到了迷茫期,但民营医疗有其生存发展的土壤和存在的价值。民营医疗投资之难,表现主要是:定位难清、医生难找、品牌难立、筹资难继、政策难明和资本难回等六方面。为此,民营医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突围:回归医疗本质,做好运营策略、创造员工归属感、做好基础,静等花开。
来源:医管界

作者:掌门医家

编辑:井木
封面来源:pixabay



自从新医改与健康中国概念被推出,社会办医热潮已经闹了近10年,不过,去年大家都遇到了重重的闷棍,好多私人、上市公司甚至大型国企办的医院,都在亏损、在寻求转让或者被兼并甚至破产关门或债台高筑。
这固然与黑天鹅或灰犀牛驾到的大环境有一定相关性,但是趟过浑水的人,大家普遍反思的是,民营医疗投资太难了,要办成盈利的、提升上市业绩的就更是凤毛麟角。
作为具备深厚医学基础和背景,并在包括一流医院在内的多种公私立医疗机构工作多年的老司机,笔者最近几年大多数时间都被浸泡在民营医疗的圈子里,也做了大量的医疗投资与运营管理咨询(包括外资机构顾问的角色),其中的酸甜苦辣也是感同身受。老板们办医疗,难,太难了!

但是从老板们的角度看,不仅是难,而是险。

是冒险,是风险,更是危险。
冒险在于不明白为什么投资,反正一哄而上,大多数行业都难以投资盈利,也许医疗会好一些;
说风险,是因为医疗投资一旦进入,长路漫漫,苦不堪言,弄不好就是停业、亏损、医闹、内讧;
说危险,是因为融资、债务、纠纷、陷阱,比比皆是,轻者是股东吵闹、行政背书,重者要么吃官司,要么遭遇黑社会甚至生命之虞。

民营医疗有多难很明显,当今的办医者,可以分作几类:政府办公立医院,大型国企或国资办医院,私人或民营企业办医院。
前者是数十年来当然的医疗主体,在医疗市场上具备无可替代的垄断者角色,因此相对举办难度小,而且其扩张尽快受到政策限制,仍然呈现了极大的扩张欲望和态势。

而后二者,则大部分是医疗市场的新进入者,较早的是大型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举办的集体所有制医院,如大学的校医院,航天工业系统的诸多医院等;早期还有投资医疗行业的私人集团如莆田系、如广东东莞的东华医院等;
近几年则出现了以华润、中信、北大医疗、阳光保险等为代表的国有资本投资医疗;
另外则是民营医药企业或房地产等行业的企业新近介入医疗行业,如复星、泰康,甚至万达、恒大之类;
还有少数是外资举办的医疗项目或医院,如上海的和睦家、重庆的来福士、成都的鹏瑞利。
总体上看,后二者都处于艰难之中,早期的国企办医院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或改制兼并或破产;早期的社会办医要么赚了第一桶金而转向投入更大的循环中难以自拔,要么被市场淘汰或声誉太差推出市场,而新近尤其新医改后举办医疗者,几乎90%是处于投入阶段,要想盈利或看到前景,似乎也是遥遥无期。
用一个字形容,那就是:熬!
国企举办者除了有些焦虑前景之外,大多还可以靠雄厚资本支撑前行,而民营投资者,很多建成医院者,就在焦躁之中寻求出路,兼并重组转让,借贷欠薪坑病人,甚是无赖,而没有建成者,则反复看着那些已经建成的医院老板,心中忐忑,七上八下啊!
就笔者观察,民营医疗投资之难,表现主要是:

01|定位难清

许多的民营医疗投资者包括一些国企办医者,举办医疗机构的目的是很模糊的,或者说是为着非医疗目的的。比如很多是抱着这样一种战略思维:企业转型、拓展产业链或改行投资利润更丰厚的领域或者为了占领市场空白;
多数的私人投资者,则是定位于医疗可以赚快钱、赚钱快,他们似乎都明白医院看病不讲价。但是,医院存在的唯一价值,是治病救人,他们往往把这个终极目标忽略了,定位混乱甚至是不会合理地战略定位,挂羊头卖狗肉必然导致的是事与愿违,所以他们最后不抱怨,谁该抱怨呢?
02|医生难找

医生可能是医院存在的核心和关键,没有好医生,哪能称为好医院?但是这么多年来,天朝体制就是这样的,好医生天然呆在公立医疗体系的。要他们流动出来,现在虽然有了政策支持和实际操作空间,但是付出更高的代价和成本是必须的。高薪挖角带来的混乱则更加令人纠结,要么双方难达预期互不愉快,要么流动频繁团队难建,要么职责不清难有成效。
03|品牌难立

民营医疗的社会形象不佳,是历史造成的,因为它的人才成本、经营成本天然就更高,所以谋求高收费甚至坑蒙拐骗就几乎成为必然,而许多民营医生过于明显的诱导需求与过度医疗行为,也招致许多就医者诟病,这就大大地破坏了民营医疗的声誉。老百姓不信任,自然医院就好不起来,何来品牌形象,何来做大做强?而没有品牌,又如何形成良性循环,引导医院进一步发展?所以,好些小型的民营医疗,都是抱持赚一把就走或赚一次是一次的心态在经营,哪里考虑过品牌问题和可持续性。

04|筹资难继

医疗筹资是严重影响病人流向的,病人就诊报销比例高,自费比例低则对医疗价格不敏感,更愿意选择服务、环境、质量都更好的医院。理论上,民营医院更讲究经营效率,本是有机会可以参与的,但问题是,我国社保覆盖占绝对优势而筹资支付不够科学,特别对公立机构监管松弛甚至难以监管,导致资金维持难度大而费用流失严重,但是对民营医院监管却少受体制影响,往往存在任性监管或监管过度之嫌,加上就医者的天然怀疑和不理解,反而使民营医疗病人减少或不受信任。
05|政策难明

医疗行业也许是最复杂的行业,面临的政策与监管却绝对是最多的,有些政策甚至严重不适当,不透明,比如医院开设专业或购置设备受到过多的条款管制,比如至今办医院需要怎样的具体流程和办理事项,估计没有一家卫生局是明白无误地告示清楚的;
而有些监管则属于可有可无的或者有害无益的,比如曾经对医师执业范围的过度约束。这在办医者中深有体会,有人甚至抱怨说办一家医院要跑无数路不说,光是盖章就可能是数百个,在这一点上,许多外资投资医疗就更是特别慎重和保守,唯有许多富豪因为当地良好的政商关系而不是很担心所谓监管,自认为游刃有余。
此外,政府官员的行政寻租行为也不可小觑,其实早期的许多民营医疗机构,都或多或少地有着相关官员利益勾连其中;而对于新办的医院,稍有成功或需要办事时,则可能有寻租之手忽隐忽现。
更有甚者,有时监管者就像群狼,如果医院某一方面犯规,则相关监管者都一窝蜂地出现,直到检查到你关门为止;有的民营医院遇到医疗纠纷,往往就是高额赔偿息事宁人,以免引起监管部门注意导致更多麻烦,而这两个方面,笔者都曾有亲自遇到的例子可以佐证。仔细想想,你会有多么头大无赖?

06|资本难回

医疗设备设施都是重资产投入,人力资源占很大的运营成本,利润却不是想象的那么丰厚,所以资金占用很严重,却只能是长周期回收,这一点估计很多投资者都估计不足,想要滚动投入其实很难。
在资金不能及时回笼,经营效果又难以保证的时候,往往他们就会遭遇资金链断裂,或者因为很多投资者是跨界医疗行业的,或有不同的合伙人,其他人或其他领域的投资出现困难,则影响医疗领域,最后都导致医院持续投入难以为继,于是就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的谋利思想,如此,进一步迫使医院经营陷入困境。
总而言之,民营医疗的困境不是一日之功。它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首当其冲的是公立医疗的强势和垄断地位,公立医院的医生流动出来困难重重,民营医疗信誉环境很差,社会监管头绪复杂而多变,都是原因。
唯一好的是,医疗市场足够大,而且老百姓的健康需求越来越高,他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会日益成长,而紧张的医患关系急迫地呼唤医疗改革和适宜的医疗服务,所以,民营医疗只能在迷茫中执着寻路前行。
民营办医的价值是的,可以说民营办医遭遇到了迷茫期。你可以看看那些急于脱手转让民营医院的上市公司,你可以看看那些在投资建设医院路上蹒跚前行的老板们,当然你也可以看看那些动不动就呼喊着高端和国际化的土豪们,还有要布局产业链和全国、打通医疗和养老、互联网+人工智能甚至国际旅游医疗的大佬们。
这个行业的投资者,在这个新旧年份转换和经济金融动荡的冬季,都在默默反思,乐观与悲观都大有人在,如果加上老百姓普遍的对民营医疗的不信任和吐槽,估计大家最想问的是:民营医院值得投吗?方向何在?
由于旧有体制的长期沉淀,人们的就医观念、资源的过度集中和公立的垄断优势,在资本收缩、行业凋敝的经济周期之下,原本借助过剩资本一哄而起的医疗健康行业,难免不会迷茫。没有方向,看不到前景,浮躁的泡沫总会有那么一个艰难的消除过程。
但是,不能因此否定民营医疗的投资价值。
有两个现象可以证明:
其一,你可以发现,很多华人富豪都在办医疗。前辈级的比如王永庆,李嘉诚,李文政(印尼)等等:
王永庆的长庚医院具有世界级的影响力和模范效应,是华人世界办医院的典型案例,成都的华西医院最早就是引进了它的管理理念和技术;
李氏更是很早就涉及医疗投资,在香港有投资医疗机构,在国内汕头大学医学院也算是很有名气的;
印尼的李首富也是东南亚的翘楚,其力宝集团旗下有众多的医疗机构和项目,跨越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包括日本、泰国和国内,甚至是形成了连锁品牌输出,笔者就曾为其旗下在国内的公司担任顾问,而招商集团也与其合作在国内大举投资医疗项目。
近期的国内富豪们,则更是数不胜数,包括做饲料起家的刘永好、房地产大佬王健林、许家印,做试剂和药品的复星集团郭广昌,他们涉足医疗领域的投资也是惊心动魄的,虽然可以说他们还处在初期投入和长期摸索阶段。
其二,如果你认为这些都是大佬,他们有钱任性。
那么你观察一下身边,大街小巷,最多见的是私人诊所。至少,许多诊所可以比较好地生存,能够经营若干年而不倒,说明有其生存之道;而实际上,有许多诊所经营得风生水起,他们深受附近居民的喜爱和信任,有的甚至时常需要排队就诊,他们收费相对低廉,不仅取得了好的社会口碑,实际上还赚了不少钱;
而一些有较好市场形象的民营医院也并非都生存艰难,比如笔者10余年前就曾参观过的国内最早一批的三甲民营医院:东莞东华医院,它是借助打工潮逐渐从诊所发展起来的,至今也位列民营医院排行榜的前列。
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民营医疗有其生存发展的土壤和存在的价值。
毫无疑问,当前我们的公立医疗已经自成体系,这个社会无需更多私人医疗也可以较好地看病就医,但是,大家都不满意现有医疗的集中拥挤、缺乏人情味儿,加上医保筹资存在的问题,看病仿佛也越来越昂贵;
而且,如果都是公办医疗,你可以回想一下七十年代的医疗状况,质量和效率都是不可想象的; 同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老龄化的快速到来,就医和保健需求不断提高,如康复训练、养生养老、美容强身等,但是传统的公立医疗显然提供能力是有限的,更不要说对延申的健康需求的关照严重不足。
政府对民营医疗的定位是公有体系的补充,其实至少在当前可能是十分准确的。它一方面是一种鲶鱼,公立医疗体系向来官僚体系严重,管理水平低下甚至可以说无管理可言,缺乏竞争意识,他们最有力的手段就是凭借垄断地位推动有利于自身的卫生政策。
放开民营医疗,可能对公立医疗体系带来改善服务和提高效率的冲击,促进共同成长,改善效率;另一方面是填补市场的空白和带来必要的创新活力,把细致的医疗服务做到社区家庭,也满足那些难以在公立体系中获得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当然,不同政治背景之下,有理论认为医疗供应可以由政府提供,是另外的话题,可以商榷,估计争论会持续很久。)
对于大佬们或大资本而言,其实医疗行业还是一个吸纳资金、沉淀资本的好地方。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过剩的房地产产能和资本,急于寻找新的突破方向,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投向了医疗行业?
因为,这个行业具有极大的市场容量和弹性,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是目的也是目标,所以很少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即使经济短期内不景气,但病总是要看的吧,而且越是困难时期,身体越是要好,所以这个行业常常被称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潜力巨大;同时,我们修建了那么多房地产,那么多社区聚集了那么多人群,然后呢?如何使房地产产生持续的价值、挖掘社区的消费功能,是房地产转型迫切需要思考的,而健康医疗就是一个好的突破口。实际上,很多大型社区,就是因为有了好的医院、学校而身价倍增。

另外,投资医院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医院一旦获得社会认可,则医院的收入可以持续增长,或者至少会收入非常稳定,基本不受经济周期影响,而且现金流良好,社会声誉越来越好,而且受社会尊崇度高,医院的资本蓄积会越来越多,这也是许多富人看中的沉淀资本的良好手段,笔者曾听过无数个富豪说,希望建个医院作为留给子女的稳定产业(当然有不少是纨绔子弟,所以留下也没球用)。
从中长期来看,城市化、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下降给健康行业带来许多大的挑战,比如养老养生的远程监控与老年人群的心理干预,比如优生与生殖助孕技术的创新,再比如肿瘤的靶向治疗与生物技术,许多新的服务形态和创新技术要应用在医疗领域,更是有健康领域将带来“财富第五波”的理论依据,有人包括马爸爸甚至都在预言,未来的世界首富会在产生健康领域。这些,都需要有智慧有眼光的创新型医疗投资者,比如时下的互联网医疗、医疗人工智能等等,除了BAT和一些占据技术制高点的国企,缺乏民营投资估计也是很难有创新可言的。实际上,无论国内外,民营投资的新医疗技术行业已经热火朝天,虽然也面临一哄而上的呱噪和洗牌淘汰。
所以,民营医疗是有价值的。从世界范围观察,即使在发达的欧美或者东方传统的亚洲,民间投资医疗产业,在整个医疗行业中的比重都是很高的,基本在40%~80%,国际上对医疗投资者的划分也是包括了政府举办、民办非营利与民办营利性几类,一般政府举办者医疗机构的占比为20%~30%,民办非营利者40%~60%,民办营利者20%~30%,著名的拥有世界声誉的知名私人医疗机构,如美国的凯撒医疗、梅奥诊所,新加坡的百汇、来福士,泰国的曼谷医院集团,甚至中国台湾的长庚医疗集团和许多香港的私人医院,都是民间和社会资本投资的典型,也都是值得行业尊崇的典范。
反观国内的民营医疗机构,其实无论是举办者的长期性、品牌的百年传承与沉淀,还是医院的市场影响、社会声誉等等,相比于以上这些世界级品牌,可能都还是处于婴儿呱呱坠地时的那第一声啼哭阶段,那么迷茫和无助感自然可以理解。但是正如初生婴儿的旺盛生命力一样,当前这股一拥而上的投资热潮,确实值得全社会投以十分关注。


民营医疗怎么办
要说,媒体上也有很多足可以自豪的大品牌:华润、中信、北大医疗、复星集团、爱尔眼科,他们都从无到有,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医院床位数接近或超过万张,甚至媒体吹嘘民营医疗已经进入发展的2.0时代。不过,更多的民营医疗大数据或者硬指标,还是比较难看的:全国民营医院数量大致有1.7万家,占比超过了57%;但是床位数占比却不到20%,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占比不到16%,接诊服务量更是只有区区不足14%,出院病人数量占比15%(2017年数据)。与国际上医疗投资者构成比看,也许数量是足够了,但是医院的质量却存在着巨大落差,医疗人才、服务量、硬件配置,看起来的确相当地头重脚轻。
正是因为数量大而质量差,所以过去这几年医疗行业一直是投资兼并的最活跃领域,也见证了这些年医疗投资一哄而起的现实。但是遗憾的是,资本游戏追逐与投后经营惨淡的巨大反差,无疑给那些资本运作经理人或者胡吹海侃的伪内行带来了见光死的打击。过去一年中,许多投资医疗的资本家们纷纷想转让脱手,而即将落子项目的大佬投资者也把手停在了半空中——是不是再看看动向?
是的,迷茫期,不妨看看清楚,有备无患。但是遗憾的是,医疗行业水太深,无数的老板都想介入,却都带着一厢情愿;许多被既往成功经营光环笼罩的企业家,他们很多有自己的理想情怀或经营策略,却也许并不太适合医院这个所谓世界上最复杂的企业。那么,究竟该怎么办呢?笔者又来冒充资深人士,且在此抛砖引玉一番吧。

01|回归医疗本质

就我们前面分析,容易理解,民营医疗投资首先应当做的是端正态度,回归医疗本质。要知道,医院的首要功能并不是企业赚钱,而是治病救人,从中外医院诞生的历史就可以看出,自古医院就是以慈善和帮助为出发点的,只是因为医院规模大了,多数病人都信任的时候,才给医院带来大量的现金收入甚至盈利。而如果一开始就想着赚钱,那就是出发的方向性错误,只能南辕北辙,远离目标。何况,投资医疗的大佬们,你已经是有钱人了,怎么好意思成天想着从疾病痛苦的弱势群体身上去谋利呢?
所以,回归医疗本质,避免急功近利是必须的。只有立足长远,抱持为病人服务的信念,用心坚持,获得社会认可与信任,才有最终盈利的那一天。不信,你就看看当今许多的公立医院吧,它经历了多少年不赚钱的历史?他们现在有了病人的信任,以非营利机构实行营利性机构之实,就可以赚钱了,毕竟人家也要养活员工的。甚至,即使公立医院,因为过分地追求产值的结果,也导致了大量病人的不满。

许多民营办医者,他们说好,可以不赚钱,长期不盈利,但是却被某些政策顾问(包括许多政府的招商引资者)或主观感觉所推动,提出办宾馆式服务的医院、办高档豪华的医院、办国际化的医院。这些从大手笔投资吸引资金的角度,也许是对的。
但是我们说过,病人是弱势群体,他来医院是看病的不是来享受,好吧即使是享受,可是生病的富人多吗?他们的发病率难道比一般民众更高?再者,富人们生病的时候,其实他自己就有相对更好的医疗资源,为什么要来你的宾馆式医院或享受你的豪华?国际化也是同样的,国内的临床医疗技术总体上已经达到国际水平,许多临床技术能力甚至远超国外的,比如笔者曾亲自遇到的某骨关节外科医生,到欧洲讲学,他个人所展示的换关节病例数就相当于整个欧洲全部同期病人数的总和,你说这个医生的手术能力会是什么水平?他的手术量可能是国外数十名医生的手术量之和。所以,高档化、国际化不过是一些想当然的口号,其实潜意识中还是觉得富人的钱容易挣,那这样投资医疗是不是合适呢?
事实是,豪华装修的医院很长时间都门可罗雀,病人一进门就隐隐感觉到导医小姐的屠刀高高举起来了。而这种态势,居然有很多民营办医者不断效仿,真是难以理解。
当然,也有许多投资者认为,我大把的钱撒进去了,没有回报实在委屈。反过来,你撒钱是烧在高档设施上并不一定适合病人需要,而你自己不心疼,何况病人呢?如果你依照医疗本质,不计回报地提供了实在可靠的服务,到时还没有回报,你再感到委屈也不迟吧!
所以,
一方面需要坚定办医的信心,要知道,民营医疗作为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后期,发展空间还很大,更是经济社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审时度势投资医疗是值得的。
另一方面,更要有正确的投资理念,就是办成老百姓真正需要、值得信任的医院,在笔者看来,我宁愿看到的民营医院是: 收费低廉,大部分穷人也可以看得起,而富人看了病后也认可这个医院,并且当富人们都愿意向医院多付费或捐赠时,这家民营医院的存在就有了巨大的价值,何愁没有钱挣呢?
那些对于民营办医有着深刻情怀的真正投资者,可能会想到:那么多公立医院都在大量过度医疗、大把赚钱,自己却要首先做公益,情何以堪?这其实不必过于焦急,也不必为此而感到委屈。在投资医疗之前,建议去找一找上个世纪初办医者的创业故事来对照一番,看看那些西方早期传教士在国内办医的艰难曲折,比如早期的华西医院、上海瑞金医院、红房子医院、北京协和医院、重庆宽仁医院(现重医附二院)等等,不胜枚举,当时的办医环境和老百姓对医院的不信任感,远远超过当今时代,就连医生的听诊器、体温表都会被民众妖魔化,那时的医院或诊所开业,希望请个政府官员站台剪裁都不可能,而且官员们也不敢。去了解一下他们是怎么树立品牌怎么经营最终使病人信任的,你或许会更有感触,更有一种历史的使命感。
02|做好运营策略

理解了医疗本质并不是就能投资医疗的,这其中除了钱以外,最重要最难的莫过于投资战略选择了。你的医疗投资有怎样的远期规划?第一家医院应该建在哪里?建多大?服务那些人?预期有怎样的投入产出和周期?这些投资选择怎么和你的全部资产协调运转?然后才是医院的建筑、装修、流程、设备购置、人员引进、学科建设、营销策略、保障供应等等,都需要老板们考虑清楚。
就笔者经验,大致可以将民营医疗投资分着两种类型,一种是投资规模不大,有一定基础医疗资源的投资者,可以成为基础投资者,另一种是大型财团或有着“拿修一条高速公路的资金来投资”的大佬们,可以称为战略投资者。那么,他们分别的投资策略是不同的。
对于基础投资者,也许适合建设社区型医疗服务机构,立足在服务一定区域,如果做专科则是有好的权威医生的基础上,可以覆盖更广的区域。这种立足区域的机构,当然要以服务和技术打开市场,或者大专科小综合,或者大综合小专科,目的都是踏实服务,吸引居民就医,先生存再发展。笔者有个建议是,投资者可以考虑建立好区域内有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医院治理机制,促使医院的服务和社会影响得到更多人群的认可。
对于大资金的所谓战略投资者,则是可以考虑更大的区域市场,借助整合医疗的理论模式,采取立体化的投资布局战略。具体点说,就是可以考虑在一个相对大的市场上,同时投资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其中有一家是顶级的旗舰型医院,与其他的专科或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形成具备自有品牌的医疗集团。然后再是立足服务和技术,踏实经营,久而久之形成在区域市场上的强势品牌,或可在一定时期内做到从公立医疗体系中去切分医疗市场。这里,举办的可能是一系列的医疗机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充分考虑市场容量和对医疗资源大小的对应性和适应性,还有就是竞争对手的强度;同时对于区域内相关的医疗机构可以采取兼并重组的方式,盘活存量,这样一方面可以缩短投资周期,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在一定的市场上盲目投入相对多的医疗资源。
战略设定好之后,就是具体的操作层面的东西。具体的比如:医院选址与设计建设,投入产出与财务规划,设备设施配置与执业取证,内部流程布局与经营管理,医院内外关系协调,目标任务与绩效考核,学科规划与人才梯队建设,营销策略与顾客关系维护,信息化与智能化甚至远程医疗等等,就可以落实到医院内部的运营管理上了,要多麻烦有多麻烦,好在,这些都可以交给经理人去执行,老板们就可以喘口气了。
值得强调的是,医疗投资必须注重品牌建设。不管是前面提到的投资战略选择,还是内部经营规划,都必须围绕品牌来展开;有眼光的投资者应该从创立品牌开始,立足长期维护,逐步获得市场声誉和影响(这也许可以称为医疗投资的情怀吧)。

时下许多投资者,希望联合成熟强势的公立医疗品牌,这是笔者所反对的,一是这些想法本身是走捷径的借壳思维,其实希望的还是赚快钱,不值得提倡(或者非真正有钱人的想法吧);
二是公私合作前期固然可以很快推动品牌建立,但是后期或长期的利益切分与瓜葛难以撇清,再者人事行政等方面的影响因素也很多,很容易出现扯皮或对民营一方不利的局面,从而使医疗投资陷入吵吵闹闹、纠缠不清,反倒耽误了树立自己的医疗品牌。
至于华润、中信、复星、万达、泰康、恒大等等,这一类具有全国性知名品牌的投资者,我们可以想见他们投资的大手笔和气势,不过要知道,这些品牌本身都并不是固有的医疗品牌。是否获得市场认可,不能光是有国际化高端化的资本投资(而且这些大资本挥霍的成本并不会低,因为大和老板的意志,反而无人计较),或者炒作某些养生养老的概念,更需要适应医疗发展规律,扎实的在医疗行业里做出实在的事情,让老百姓看到你医疗服务的诚意。何况这些企业医疗投资的战略其实并不算先进或科学,甚至值得推敲,这就决定了他们也需要摸索前行,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从这个角度看,大佬们和普通投资者的起点是一样的,不同的是看谁先找准市场的切入点而快速成长起来。

03|创造员工归属感

众所周知,人是企业的关键,好医生是医院的关键,正是因为民营医疗难以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团队,即使有,也淹没在民营医院坏的口碑之中了,所以民营医院经营起来异常艰辛。很多情形是,好不容易挖来的医生,呆了不多久,又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更是曾经有多个案例都表明,到了民营医院的医生又想回归公立体系内,这就提示我们,民营医疗在用好医生这个关键环节上,必须要用好用足吸引人留住人甚至培养人的政策。
就医疗发展规律看,今后医生是应当会自由执业的,而医院更多将成为医生工作的一个平台存在。所以,长期而言,医院其实与医生是一种合伙人关系,这就要求医院经营者思考如何在医院这个平台上吸引病人、吸引医生,如何进行利益分割和联系。这也是当前民营医院经营很困难的重要环节。
不过,也因此,民营医院具有比公立医院更灵活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比如,可以与医疗技术团队形成股份或合伙关系,可以多点执业吸引医院外的优质医疗资源;而医生与医院的合作可以在科室层面和医院层面,可以在具体业务层面和时间周期层面。而这些灵活机制和策略,即使在大型国企举办的医疗机构中也不太容易实现。
当然,营造医院员工归属感,还有很重要的日常福利待遇、人情关怀、团队整合乃至于学术平台打造与职业发展支持等等,把散兵游勇组合起来的员工队伍锻造成高协调性的团队。只有考虑长远的民营医疗机构才会去系统规划制定这些人才团队政策,否则就会陷于短期办医院的逐利行为,最终难以树立起来自己的医疗品牌,甚至导致失败或衰落。
有一些民营医院投资者,自认为管理过成千上万人的企业,却对医务人员多数是具有一定技术特长的知识阶层人士理解不够,不懂得他们更多的自尊需要和自我管理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简单地按照一般企业员工对待,就容易是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伤害,难以形成员工凝聚力和合理的医疗团队。这其实是值得很多投资者注意的。

04|做好基础,静待花开

在现实中,民营医院的市场形象和口碑要短期内获得整体扭转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公立医疗仍然占据绝对市场优势的条件下,民营医疗只能是一点点树立自我形象,一点点地挤占公立医疗的市场,或者开拓延申新的健康服务需求市场,展开错位竞争,只有切切实实地展示出自己独特的市场服务能力,确立起核心竞争力,才有民营医院获得成长的机会。
实际上,一些踏实立足区域投资的社区型医疗机构已经尝到了甜头,尽管还不能说在区域的医疗市场上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但是他们已经能够收支平衡甚至有一定盈利。他们的经营相对是成功的,长期来看,是可以获得较好的投资回报的。而且,经过长期努力的结果,必然是获得越来越多的区域内求医者信任,必然形成逐步的良性循环(当然,希望的是区域内不要有恶意竞争者出现)。

而随着医改深入,公立医疗机构的人员会进一步释放或流动,而公立医院的逐利行为必然对其品牌造成影响,或者回归非营利性医院的经营之中,那么其医生还怎么能在体制内留得住?最终平衡的结果将会是,不管是公立还是民营,他们在市场上的胜出都将是以其良好的社会声誉来确定,那时民众对民营医院的信任偏见也许会好很多或者不带偏见。而消除偏见,很显然首先只有通过民营医院自己的长期艰苦努力和委屈生长。
对于求医者,其实他们是心里有数的,他们会知道哪些医生是他们值得信赖的,比如知根知底的是就近的诊所或社区医生,不知道的只能是选择大医院的知名医生。如果民营医院的医生能够通过努力,逐步让这些求医者认识到你是可靠的,那么病人会在乎你是公立还是民营呢?在此,我其实想对患者呼吁的是,尽量优先找你熟悉可信的医生看病——包括一切疾病,无论是民营还是公立的医生——即使某次你的病他不会看,但至少他会给你好的转诊建议,千万别盲目求医,那样得不偿失。
所以,做好了长期的打算,所有民营医疗的投资者,就是踏实做好服务,不要担心别人不信任你,你只管按照医疗本质,把自己做到最好,早晚会获得市场的认可。如此,你静待花开就是了。



总结

最后,让我们简单做个小结吧。本文从头至尾,都是在敦促民营医疗投资者:医疗投资并非无路可走,但是太难了,选择太难,战略难定,而一来就想赚钱或赚快钱实在不符合医院的本质,所以可能是自始至终都难,必须要长期艰苦地努力,当然努力也是个技术活儿,需要谋定而后动。如果你是想通过投资医疗来享福,来获取丰厚利润,又不愿意付出10年8年的长久努力,那么,我们建议你放弃这个方向的投资,不如把钱存起来吃利息。当然,如果你本来就没什么钱又想空手套白狼或者想以小博大,那么我建议你去考个医师资格证,先好好地当个医生再说;如果你已经有了医师资格证可以行医,那么我建议你先去开个诊所,做个好医生,好医生不会愁没有收入的。 / END /

// 本文来源:❖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图中图片基于CC0协议,已获取授权,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

更多运营干货欢迎关注▼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诊锁界

相关推荐

评论

  • 昵称 (必填)
  • 邮箱
  • 网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