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锁界

Hi, 请登录

中信医疗付锐—公立、民营双料院长做医疗投资怎么看项目?

微信图片_20171101180157.jpg

尽管医疗投资近年异常火爆,但在资本和医疗服务的对接过程中,实际却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以及棘手的问题。

在唯医会17|06期的“医生集团投融资&医生创业法律保障沙龙”上,中信医疗北京创投公司董事长、中信医疗产业集团运营管理公司总经理付锐博士,从投资人视角,解读了自己在资本与医疗服务对接中看到的问题以及心得体会。

这中,包括在供给端可供交易的标的太少,人才、病患等资源的不匹配;在需求端项目的收益率难以达标,营利性/非营利性对分配有严重的影响,医疗投资的价值放大途径少,退出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以下为付锐博士部分演讲内容。


对我来说,走到投资这个行业虽然有些误打误撞,但是经过几年投资,看了很多项目,也能体会投资的一些困惑,特别是最近大健康产业的火热。


目前,对于大型地产公司、金融公司、互联网公司来说,没有一家不做医疗的。就是因为医疗这个行业也有一些特点,比如它具备刚需性,有优秀的现金流。但是这个行业的项目,发展周期极度的长,长到了其他行业无法想象的程度,甚至一百年都有可能,这和一般行业3~5年的周期时间相差甚远。



看医疗大健康,得先分拆这个产业



我们讲医疗投资,大家往往提到的都是泛概念——医疗大健康,但如果对医疗大健康做一个梳理,你就会发现我们应该把它分拆开来看。它包括前端、中轴,以及后端三个部分。我们通常讲的医疗,是我们的中轴,即医疗服务,然而在其前端和后端上,目前已经衍生出了大量的细分市场。


前端我们可以看到药品、耗材、器械、试剂、血液体液制品、洗消等等;后端则涵盖美容、化妆品、健康管理、医疗信息化、医疗后勤、医养结合等等。前端和后端的共同点是,都已经大量展开了市场化,相比之下,唯独中轴部分,即医疗服务这一块,没有充分市场化。


医疗服务其实是一个强管控的行业,我之前在卫生局做过一段时间,当时卫生局做行政规划,要批一个地方其实很难。最近大家在网上可以看到,投资人给急诊超人于莺投连锁,她写了一篇文章,把连锁门诊的艰辛都写了出来。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投资人投一个门诊真的没那么容易,真正的医疗服务内部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围绕临床分科,需要有科研、财务、信息、后勤、医技各方面的支持,从而围成一个庞大的医疗体系。


根据这样一个结构,大家在投医疗服务的时候,你才能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去考虑投什么东西。



从数据读到的民营市场价值



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到,2015年开始,民营医疗机构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公立医疗机构。到2016年,乃至目前为止,差距仍在扩大。而且,在整个民营医疗的就诊人次来看,它的所有增速近几年始终没有低过10%。换句话说,投资医疗,从整体的就诊人次来看,它呈现的是一个良好增长,比一般的行业高出很多。与之相呼应的,公立医院整体的增速,仅有民营医院的一半。但是在服务量的对比上,民营医院的数据依然少的可怜。


因此在社会办医方面,我们看到两点,第一是它的增速是急速上升的;第二是它未来的空间非常大。国家现在是鼓励分级诊疗,鼓励大医院门诊切入社区,所以社会办医、医生集团,是大有可为的。


简单核算一下,我们国家医疗的支出占GDP的比值是6%;在发达国家一般是10%~12%;美国最高,大概在18%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走向中等发达国家的速度越来越快,这期间,整体医疗的消费也会随着大的趋势,占比提升到8%~10%。所以如果今年GDP是80万亿,10%的话就是8万亿,可见整个医疗的供求是非常大的,总体还是供不应求。



在医疗服务中的效益优先级



因为我自身做过公立医院的院长,也做过民营医院的院长,我们从医疗机构自身来看,专科效益永远比综合医院高。前些日子有人问我这是为什么?我说假如一个综合医院有四个科室,这四个科室的效益都一样,但是你把他们放在一起,并跟一个科室的效益相比,就变得低下了。为什么?就因为他们之间需要相互的协同和支撑,这就会产生自然下降。就好比一个人跑得很快,不代表两个人绑在一起也能跑快。


在一个医院里面,把所有效益最高的专科科室放在一起是不太现实的,有些科室的效益就是低,所以综合医院永远都是没有专科医院的效益高。而在专科医院里,从专科的角度来看,外科大于内科,内科又大于康复,这个是不会变的。一般专科的效益,能高到12%,但在综合医院,3~5%已经不得了了。


另外,从医院内部的效率来看,医技大于临床、临床大于后勤、后勤大于完全被信息化的部分,这是趋势,好多做信息的可能不太同意,但信息是无形的,不能核算的,所以它只能做资金投入,没有回报。所以投资的时候,如果你投的是医院类的,就要好好看,如果这个项目是给医院服务,那你可以投信息;如果是医院内部,你的信息的比例如何来支撑,如何来站稳,就很重要。因为你投一个医院,劳心费力,结果把钱放错了地方,就非常可惜。另外,从业务板块的效率来看,也就是从医院大的分配来看,体检高于门诊,门诊又高于住院。



医疗项目的交易量实际很少



投了大量医疗项目后,我们发现,很多的医疗投资集团在市场上交易的其实非常少,这些大的医疗投资集团可能有几十家,但依然交易量不高。为什么?医疗项目这么好,为什么不去做交易?下面我讲一讲,这几年我们投资的感受。


第一:可供交易的标的太少,我们看了一万多家民营的机构,真正能拿来做交易的不多,要么溢价太高;要么你核算一下关键数据,对方无法达标。


而公立医院虽然有一万三千多家,但绝大部分是政府办的,他们不交易;一部分是企业办的,他们也不和多数的社会资源做交易,所以可供交易的标的少之又少。


有人说可以新建,就像前面提到的,新建涉及到卫生规划,很多区域不能建带病床的医院,想弄也弄不了。


第二:现在很多投资,都是金融投资,他会要你的收益率,但医疗服务和其他行业不一样,他没有那么高的收益率。


第三:就是你的营利性,我们现在很多医院为什么要办非营利性?因为这避免了很多税收和获客带来的麻烦。但非营利性医院有两个问题,投资医院的钱怎么能回到投资者的账上?你设计的路径如果遇到障碍怎么办?我们过去为很多不错的标的设计了很好的路径,但由于路径被封,最后就没成。


什么样的情况是路径被封?举几个例子,我们收的一些医院,他有很多资源整合不匹配,有些医院规模非常大,在很偏僻的地方,花了大价钱,却招不来人。这就意味着,你的规模再大,人进不来,你的好多服务就跟不上。你的投资效率从哪来?这就肯定是一个负效率。


所以在并购医院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到,你去找个医生,很牛,但是你要看他在整个专业上,匹配的客户群够不够,还不用说有没有管理能力,有没有其他能力,你就看他这个专业周围覆盖的面够不够,如果不够就不要投了。所以,只要是资源不匹配的,一定是效率低的。


我们国家,纯粹的医疗服务公司,上市的还没有,但是药品、器械,乃至其他机构并购的可能有,不过主板纯粹上市的没有。所以,你去通过这种增资,怎么去扩大?第一个是得有接盘的,没有接盘你怎么扩?然而,通过再融资、上市这样的途径也会受限,我们到香港上市的很多项目就受到了限制。还有一个问题是退出比较困难,说白了就是接盘的人没那么多,很多都是投资基金做的,投资基金做完了马上就要交,你继续核算,他在整个未来的收益率跟不上,所以很难被接走。



小心医疗投资中的盲点



在医疗投资上,其中100个因素,如果你把99个因素做完了,有一个因素没做到,这个投资项目就有可能归零。


讲一下我们的切身例子,我们收购了某国资旗下的四家医院,起初,包括收益率等等所有的东西我们都确定了,前期我们做了一年半,但是在向集团申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这些医院和我们的战略不相符,我们的战略是聚焦于专科,但收的这四家是综合。这时我们就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怎么转型?

 

我们当时认为,只要收益率够了,前期也沟通妥当了,就可以做收购,但盲点问题是一定要切记的,很多时候你以为看的很清楚的时候,其实还是存在很多盲点。



从资本属性看医疗投资



从资本属性来说,资本一般分为产业投资和金融投资。其中,金融投资的要求实际很高,一是要有足够高的回报率;第二还有营利性的要求,他一定不能给你做非营利性;第三一定要增值,或者通过上市途径退出。这是金融投资与产业不同的地方,产业往往是通过资产增值和分红来实现回报。


而在医疗并购方面也存在其瓶颈,它包括几个方面:可交易标的稀缺;并购后可整合的余地受限,提升空间受限;标的医院的体制机制难以改变;医院内部关系复杂、管理提升有难度;医疗并购固定资产购置占比太高,资金杠杆下折较大.我们在并购医院的时候,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把医院的资产买来了,并没有用这个资金撬动医院的发展,这是我们医疗并购最核心的问题。新建医院问题就更多了,时间周期太长,不确定性太大。



注资后为什么一定要再定位?



在投后管理上,投资方一定要事先确定项目的管理模式,是强管控还是松散管控,不能今天这样明天那样,下面的机构一看就乱了,绝对有问题;第二个问题,你收来的机构再定位一定要搞清楚,很多人说人家原来发展的好好的,你再定位什么?其实不然。你去做收购其实是为了让他提升效率,为了让他实现你的价值回报,你不去做他的重新定位,他还是原来的老样子,你收购他干嘛?


你一定要把你认为这里面有价值的东西,让他列入到通过管理手段、资源的注入、人才的引进,来提升他的效率,提升他的价值,如果不做这件事,你做他干什么?


   转自四百味,不代表《诊锁界观点

相关推荐

评论

  • 昵称 (必填)
  • 邮箱
  • 网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