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锁界

Hi, 请登录

一周新增近29万确诊,香港疫情何以至此?

检测能力有限,追踪方式原始,老年群体疫苗接种率低……多种因素结合下,香港这座拥有百年抗疫经验的城市艰难应对第五波新冠疫情。


来源:诊锁界

作者:宗正



近日,香港疫情来势汹汹。


3月7日0时,香港新增25150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据香港医管局介绍,过去24小时,有161名确诊患者离世。


相较于上周2日到4日香连续三天新增破 5 万,这几天的确诊有所下降。


2年来,因为严密的边境管理和严格的社交距离规定等措施,香港基本上没有出现疫情大爆发。


为什么基础医疗较为发达的香港这次面对疫情失控?


百年历史上经历五六次大流行疫情的香港,曾是寻找方法、对抗疫情的国际先驱。为何积累了多年抗疫经验的香港,这次为何表现不佳?



01检测能力有限,追踪方式原始




香港城市大学传染病及公共卫生系助理教授明伟杰表示,当前确诊病例激增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首先,确诊程序简化。根据特区政府规定,初步确诊病例原需经过复检阳性才被视为确诊病例,过程需要3至4天。但日前特区政府简化确认程序,无须复检即可认定确诊。
其次,确诊条件简化,自我快速检测的结果也受到特区政府承认。例如,民众使用核酸检测试剂盒进行自我检测,阳性结果可直接被视为确诊个案。

疫情何以发展至此,有以下四大因素:


核酸检测速度慢、耗时长,检测能力有限


疫情前期检测能力未能跟上,当疫情严重后,才采取比以往更加严厉的防疫措施,结果耽误时机,未能有效围堵病毒。


与此同时,疫情前期较高的检测核酸成本也成为人们接受检测和治疗的障碍。


追踪方式较为原始,没有采用大数据


前四波疫情中,由于病毒传播相对较慢,医疗防疫人员通过人工手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第五波奥密克戎的出现,确诊病例翻倍,现有人手不足以支撑,让其措手不及。


空间与住宅有限,难以提供足够空间进行隔离


人口密度大,大部分民众居住空间较小,人际距离近,前期没有足够的空间隔离,容易互相传染。


老年群体疫苗接种率低


截至今年2月初,香港80岁以上长者的疫苗接种率仅约20%。据特区政府卫生防护中心统计,在近日死亡的新冠病人中,高达91%的死者未完成接种疫苗。



02集中力量,保障老年重症群体健康




此次奥密克戎毒株引发的爆炸性感染,折射出了这座医疗发达的城市未能帮助年纪较长、也是风险最大的居民做好健康保障的准备


香港大学病毒学家西达尔特·斯里达尔说,由于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较低,加上封闭管理实施较晚,目前的情况不容乐观,“香港行动得太晚了”。


据香港安老服务数据显示,超过70%的养老院、护理站出现员工确诊现象。公立医院床位不够,养老院没有医护人员和设备来照顾病人,也没有空间将他们与其他居住者隔离。



疫苗接种率低,是此次老年群体重症比例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截至今年2月初,香港80岁以上长者的疫苗接种率仅约20%


而人口约500万的新加坡,其70岁及以上的人口中95%都接种了疫苗,与香港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部分老年人对西医持怀疑态度,不肯接受疫苗;还有部分老年人受到当地媒体错误信息影响,对疫苗的副作用表示担忧,特别是患有高血压、高胆固醇、高血糖等慢病的老年群体,对接种疫苗犹豫不决。


香港大学研究社会工作的教授林一星表示,港府在纠正有关疫苗功效及其副作用的误解方面进展缓慢。


不过,随着疫情严重加深,以及抗疫工作的推进,2月底已有四分之三的70岁以上老人,以及近一半80岁以上老人接种了第一针。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做好患者分类管理,对有基础疾病的老年轻症群体进行密切观察治疗,对有重症前兆的患者提前进行干预,这是当下减轻疫情对老年群体健康侵害最重要的方法途径。


“把重症风险、需要进行积极医疗干预的患者同普通轻症患者区分开来,将紧缺的医疗资源优先运用到最需要治疗的患者身上。”

内地援港抗疫专家、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冯子健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如是说。



03百年抗疫经验,给香港留下了什么?




这次香港第五波疫情来势汹汹,这座拥有百年抗疫经验的“先驱城市”,为何此次面临医疗系统崩溃?反思不能仅仅停留在此次疫情,而是要从医学史的角度,回溯这座百年间经历五六次大疫情肆虐的城市(1894年鼠疫、1918年大流行、1998年禽流感、2003年SARS“非典”、2009年猪流感),它的公共卫生发展到底经历了什么?


将医学和公共卫生问题置于所处的历史、社会背景下,探讨疫情大流行的脉络,揭示其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日常生活和城市发展带来哪些改变。


从公共卫生史和医学社会学的角度,也许才能更好审视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


人口流失/外移


1896年大流行期间,估计约8万人(当时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离开香港,香港很多地方近乎变成空城。与此同时,广州街头很多人表示担忧,且用海报警告人们不要前往香港。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奥密克戎疫情仍引发了人口外移,疫情外溢,隔壁的深圳迎来防控疫情最“吃紧”时期。


仅 2 月 4 日~25 日期间,深圳口岸就检出了 190 名香港跨境司机阳性病例。


图源:深圳卫健委


昨天3月6日0-24时,深圳新增34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其中33例为香港输入,1例境外输入无症状转确诊病例;3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均为香港输入。


中西医医疗观点的碰撞


一百年前香港大流行肆虐时,华人中医师以传统的“四诊”——(观察病人)、(听呼吸咳嗽声、病人气味)、(询问病情)、(以手探查脉象,触按病人)来了解病情并加以治疗;西医则运用疫苗、药物和手术等治疗方法。


当时的华人对西医感到恐惧,同样的,殖民地官员也不信任华人中医师。


时间回到新冠爆发后的这几年,中医助力全球战疫,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在后疫情时代的基础医疗方案中,中医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突显。


从宽松放任到积极介入和干预


1894年开始的大流行持续了数年,直到1929年,鼠疫和大流行还数度肆虐香港。


当时的医学专家表示,疫情的多发折射出了香港医疗人手不足等问题,随后香港重组了洁净局和医务署,并制定了一系列全新的公共卫生政策,防疫措施从放任到积极干预。


2003年SARS“非典”期间,香港亦是通过限制出入境、积极寻找密接人群、找出早期患者并隔离,最后扭转了疫情形势。


对疫情的积极介入和干预,在历年来香港本土流行病传播的防控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行动统筹Mike Ryan 在评价香港面对SARS的反应时,他说道“都认为这个病毒不能控制,我们当然可以未来一个月就坐着看数据然后讨论,但另一个选择是把握机会,制止病毒扩散”。


重视社区医疗需求,改善公共卫生质量


百年的抗疫经验,让香港重视到社区医疗力量的重要性,其在政策上全面考虑社区医疗的需求,并投放资源改善公共卫生。


90年代疫情后香港社区的卫生宣传语增多
:全球疫情大流行100周年策展(摄/宗正)


目前香港疫情仍处快速上升期,虽单日确诊数字连续4天下降,但拐点还未来到,中央援港防控组长梁万年说,“减少感染,减少重症,减少死亡,这就是当下香港抗疫最紧迫、最优先的阶段性目标。实现第一个目标后,我们再实现第二个、第三个目标”。


期望这颗“东方明珠”能重返健康与快乐。


参考资料:

[1]新华社、联合早报、纽约时报、深圳卫健委相关报道

[2]《公共卫生史》乔治•罗森,译林出版社

[3]《疾病的文化史》亨利•欧内斯特•西格里斯特,中央编译出版社

[4]《1918之疫——被流感改变的世界》阿诺德,上海教育出版社

[5]疫症都市:纪念全球大流行100周年策展,香港大馆官网



/  END  /



// 本文来源:诊锁界
// 作者:宗正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图中图片基于CC0协议,已获取授权,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


/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  会议信息  /



2022年6月,由诊锁界传媒主办的第四届中国诊所配套服务博览会暨第五届中国诊所年会将于广州盛大召开。
点击了解详情👇



欢迎留言区讨论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诊锁界商城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诊锁界

相关推荐

评论

  • 昵称 (必填)
  • 邮箱
  • 网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