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锁界

Hi, 请登录

医生个人IP的资产怎么认定?


不管是公立医院的医生,还是在私立医院打工的医生;不管是合伙创业的医生,还是自由执业医生;都可以形成个人IP。


医生个人IP资产的表现形式,就是在各种平台上的自媒体账号和这些账号里各种形式的内容,包括原创内容也包括用户生产的内容(UGC),甚至包括社交网络的实体关系与知识图谱等算法产生的,本身具有价值且可以继续产生价值的“知识”。

  本文来源:丽格李滨



医美市场营销推广,越来越依靠个人IP了,无论是医生的,还是其他人的。个人IP(Intellectual Property),就是知识产权。


既然是知识产权,肯定就是一份资产;只要是资产,就会涉及所有权。当未来的医美营销愈加合规化的时候,个人IP将可能成为最重要的营销资源。


医美医生的个人IP,表面上看起来是个人的,事实上真的如此吗?不一定。


既然是资产,那么就应该有资产管理办法,本文希望捋清楚个人IP资产的来龙去脉,并提出个人IP资产管理的一些看法。




如何看待医生个人IP资产




不管是公立医院的医生,还是在私立医院打工的医生;不管是合伙创业的医生,还是自由执业医生;都可以形成个人IP。


医生个人IP资产的表现形式,就是在各种平台上的自媒体账号和这些账号里各种形式的内容,包括原创内容也包括用户生产的内容(UGC),甚至包括社交网络的实体关系与知识图谱等算法产生的,本身具有价值且可以继续产生价值的“知识”。


IP资产的构成,包括各种号上的粉丝数量、粉丝转化力、内容积累量、内容影响力,以及综合影响力。


粉丝数量:当然不包括刷单刷来的那些僵尸粉,而是指那些活跃的、有互动的、针对性强的、有潜在消费可能性的粉;还包括朋友圈里的那些群。


粉丝转化力:将粉丝转化为客患的能力,当然这么说比较虚,能力往往无法评估。这里的“转化力”可以从历史数据中得出,即过往的粉丝转化为客患的数量除以粉丝总数得出的商;参考值还包括客单价、创收总额、利润总额等财务数据。


内容累积量:原创内容的数量是重要的,没有积累,就不可能产生大量的原创内容。衡量标准包括原创内容总量、内容持续更新的时间、更新的频次等。


内容影响力:垃圾内容再多也没用,而原创内容的品质也有高有低,主要评估标准包括阅读量、转发量、评论量、好评量、互动量等。


综合影响力:将医生的所有个人号的各项指标相加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包括行业影响力、各个号的综合排名,以及通过自媒体获得的总体收入等。如果成了大V,那么其价值就可能产生特别的溢价。


如果完全是医生个人,在业余时间做自媒体,形成的个人IP,那么,这个资产当然是医生个人所有。


大多数情况是,别人也为这个医生的IP的打造出了力,甚至投了资,可以称之为“合作方”。合作方在很多情况下可能忽视了这块资产的存在,但是并不等于没有。


比如协和医院的那些名医大号,医生在推出个人IP的时候,在自己的名字前面,一律会加上“协和”这两个字,有了这个抬头(tittle),立马让人肃然起敬,陡增几分信任感,然后你说什么都是对的,只要不停地说,就会不停地增粉,个人品牌成长速度很快。这是借用了协和医院的无形资产,按理说协和医院应该在这个医生的个人IP资产里占有一定的份额,只是协和医院不会提这样的要求而已,可能是没有意识到,也可能是不计较这些小事。


民营医院的医生,做个人IP的时候,假如纯粹是个人自己做的,就绝对不会把医院的名字放在自己名字前面,那是生怕医院占了自己的便宜,同时也方便离开的时候,走着方便,不耽误自己个人品牌的积累。


然而,大多数民营医院的医生个人IP培养,是要花钱的,未来的市场营销可能越来越倚重个人IP,所以投入的资金,会越来越多。



医生和投资人之间

最好就个人IP签个合同




涉及到持续的资金投入,而且还会有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成本,所以,在决定由别人掏钱做医生个人IP的时候,大家最好坐下来,把合同签好,亲兄弟明算账,丑话说在前头。


那些拒绝在个人IP里植入机构信息的医生,要么极端自我,要么就是根本没有打算长期合作,这种情况要引起注意。


为医生个人IP投钱的,可能是机构,也可能是经纪人,甚至有可能是合作方,因此,无论个人IP以何种方式呈现,对它未来的资产划分,应该事先有个说法。


如果这个医生认为,甭管谁花钱,我的个人IP就是我的,只属于我一个人,那么这样的医生不值得合作;除非投资人放弃这部分资产。




分家的时候



天下事,合久必分,分久不一定合。


大伙一起创业的时候,怎么弄都行;新加入一家机构,医生个人希望尽快有业绩,机构也是同样的心态,往医生的个人品牌上砸钱,在所不惜。大多数情况,对于这些开在各个平台上的个人号的归属,没说好。


一旦出现分歧和纠纷,准备离家出走或劳燕分飞的时候,问题来了。


医生以为,这些号不都是我的名字吗?大部分内容都是自己写的,粉丝也是冲着我来的,甚至自己的微博本来就是自己带来的嫁妆,走的时候,当然要跟着我一起走,天经地义。


机构认为,这些号虽然在个人名下,推广制作的钱可都是机构往外真金白银地掏,全机构上上下下都在为之努力,有人负责内容,有人负责推广,医生不过是核心符号而已。自古以来,谁花钱谁受益,谁干活谁收钱,凭什么黑不提白不提的,就归属个人了?


矛盾激化,往往都发生在这些事先没有约定好的事情上。



怎样认定个人IP资产的归属




无论是对机构还是对个人,合作期间的个人IP,都是销售工具的一种,双方都从中受益。


为了防止分家的时候说不清楚,大家最好一开始就形成个协议,就像婚前财产协议一样。


不少机构的劳动合同里对此有所规定,当然都是站在机构的立场拟定的,医生们签合同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看看相关条款,不要只看工资待遇那部分。如果有不同意见,事先提出来,大家协商。


关于个人IP的资产划分,没什么约定俗成的惯例可以依循,全看合同约定。


一般而言,本来就是个人化的各种号,机构并没有为它花钱,也没有其他的付出,毫无疑问,纯个人财产。


为了营销目的而存在的号,就存在分割的可能。但是这些号的个人色彩十分浓厚,机构勉强留下来,意思不大,换个主人,转化起来难度很大。通常的情况,由医生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相关费用,把号买走。


如果双方没有约定的,那就友好协商吧。假如机构不太计较,把号送给医生个人,那就相当于资产赠予,得益者是要领情的。如果协商不成,事情就会变得比较复杂,当然,为此打官司的还没听说过,因为法官也不知道该怎么判。比较常见的是双方互撕,最后不知道是哪一方把号的内容清空,大家可谓鱼死网破,没有赢家。


假设一种极端情况,医生只出一个名字,其他的事情,都由机构来做,包括人财物,看上去与医生无关,但是用了医生的名义,就等于医生个人用信誉与形象为之背书,那么,不管医生为之付出了多少,哪怕一分钱没掏、一分钟没用,在没有合同事先约定的情形下,IP资产也应该有医生的份额,一般不超过25%。


如果医生带着个人IP加入一个机构,那么,他的个人IP也应该算成是投入的一部分,当然,前提是这个号可以为机构所用。所以,在前期,这部分资产应该估算清楚。


总之,无论多大的腕儿,这个问题都应该事先协商好,省得最后闹矛盾。医生作为个人,经常分不清楚自己的行业地位与个人IP资产的关系,级别越高的专家,越分不清楚,因为他的个人IP相对好做。


在消费医疗领域,通过个人IP打造成为网红名医的例子,不在少数,在IP资产分割的时候,难度极大,因为真要评估起来,价值很高,机构与个人双方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认定个人资产归属的一个办法




演艺娱乐界,划分演员和娱乐经纪公司的影视娱乐项目的IP管理的方法值得参考。比如有些演员与公司签约期间,公司投入资源买剧本、做制片、拍摄影片、搞宣发、分享票房,演员本人出演影片,在此期间演员本人也是关注和流量的承载者,本身也具有极高的IP价值。如果演员与公司解约会约定违约费用,这个根据合约的级别确定。


医美医生个人IP打造的过程,很像是一个分成很多季,每季分成很多集的电视连续剧,或者像复联一样的系列电影,如果参考影视娱乐的演员与公司的关系,也许可以获得一些思路和方法。


另外,我国对著作权的保护力度逐年增加,越来越规范,很多企业把注册商标无法完美覆盖的企业权利保护以著作权的形式做补充。知识生产者个人也越来越多注册著作权,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个人IP本身具有很典型的著作权特征。比如,一个具有著名个人IP的医生,其“SLOGAN”、经过策划给定的宣传概念、设定的“人设”、构成个人IP的核心内容,如文案、标语、图片、音频、视频大多数量不超过两位数,类似作家的“代表作”,这些就像可以具体化的IP拼图板,最终构成了医生的个人IP。这些个人IP的拼图板都可以指定或者商定属于机构或者医生,可以注册著作权,明确权利方。一旦拥有个人IP的医生需要与机构分拆,那么这些个人IP的拼图板都可以计算价格,双方按照商定的流程购买、互换使用即可。原则上,这些个人IP拼图板应当本着谁出力多属于谁,并在多个IP拼图板里做平衡即可。这样操作,既公平又照顾实际操作的动态属性,既可以确权,也可以防止分割的时候闹不清。


当然,这些操作的基础在于机构和医生能够认识到个人IP是资产,双方在合作期间资产会被持续投资和增值,计算资产价值的方法既要考虑资产实际产出能力,也要考虑资产持续投入的总额,以及时效性等。只要引进类似经验,充分利用现有法规和制度框架的规定,我们应该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来源:丽格李滨

//编辑:东壁(Arctic_Northism)

❖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


- 推荐阅读 -


 坐拥千亿暴利市场,医美机构为何赚不到钱?
  深圳也要做“医美之都”,与成都、海南“同台竞技”,谁将更胜一筹?
●  今年医美概念指数上涨56%,地产商砍掉7成营收专攻医美

欢迎留言区讨论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大湾区社会办医年会详情”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诊锁界

相关推荐

评论

  • 昵称 (必填)
  • 邮箱
  • 网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