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锁界

Hi, 请登录

未来十年是中国医疗信息化的资本十年


2020年初开始的这场新冠疫情,中国目前应该已经控制住并进入围歼收尾阶段,但世界范围疫情却正在广泛传播,不知何时才可以控制和下降。这次疫情引起的反思和思考很多,对疫后经济和产业发展也会有短期和深远影响。

这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医疗健康产业,包括医疗信息业。未来十年,甚至未来2-3年,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应可以突破1000亿人民币,从而给行业玩家带来更多市场空间。

来源:璞公英

作者:向问东



2009年,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发文为标志,“新医改”拉开序幕。在《意见》第十四部分提到“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成为新医改“四梁八柱”中的“八柱”之一。

中国医疗信息化从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国家各相关部门在一系列深化医改、卫生管理、十二五与十三五规划等重要文件和工作部署中,都对医疗信息化提出了建设目标和要求。


根据IDC统计,2009年我国医疗信息化支出仅为87.5亿元,2012年翻倍达到170.7亿元。而根据创业慧康2018年报中行业规模预测,2020年,中国医疗信息化产业规模将达到790亿人民币。十年时间,医疗信息化市场有近十倍增长。

参考2009年前后的一份资料,列出全国当时被认为有较大行业影响力的十二家HIS厂商,分别为:金仕达卫宁、北京天健、上海复高、浙江联众、杭州创业、广州安易、沈阳东软、湘财金卫、重庆中联、方正众邦、广东巨龙、福建弘扬。这十二家企业中,2009年只有沈阳东软是已上市公司。从以下2009年时一个行业中人对产业的简评看,大家对医疗信息化产业本身不是很看好,甚至有些悲观。


十年间,市场扩大,有HIS厂商以各种方式上市、业务层面也获得了大发展,但也有HIS厂商逐渐消沉、被并购、甚至解散的案例。根据已上市(包括主板、创业板和新三板)医疗IT企业相关公开信息,整理目前资本市场上医疗IT企业规模及占比数字如下:


上述15家企业,虽不能说明医疗IT企业全部头部情况,但有一定代表性。从上述企业公开信息来看,中国医疗信息化产业至今还是一个较为分散的竞争格局:最大的龙头企业,如东软集团,2018年市场份额仅为3.5%;而15家企业加总,行业份额占比不超过20%。

另一方面,这15家企业2018年加总医疗产业营收有91亿,超过了2009年全行业的医疗信息化支出总额。中国医疗信息化企业据有关资料有五六百家之多。可以看到,中国医疗信息化企业10年来已有长足进步,仅数量占比很小的头部15家企业,其收入规模就堪比2009年的全行业水平。

产业在发展,企业也在逐潮进击,其中的重要手段,是资本市场。可以看到,头部医疗IT企业大部分与资本市场结缘,主动或被动上市,有些即便还没上市,但从公开信息也可以看到其进入资本市场的尝试与努力。

医疗信息化虽属轻资产行业,但TO B业务周期长、发展慢,乙方有经营压力,资本助力既可以解决自身经营现金问题,也可以资本为纽带整合资源、加速发展。

十年间,资本手段,包括IPO、新三板挂牌和并购等,在医疗信息化头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该起到了重要作用。



IPO


相比并购上市、新三板挂牌等方式,主板IPO是公司上市的首选方式。以下是2009年至今以IPO方式上市的医疗IT公司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到,国内HIS厂商上市,首选是境内A股。与首选境外上市的互联网企业不同,医疗信息化企业做的是TO B业务,发展相对比较慢,业务没那么性感。而医疗信息化是个国域区隔比较强的产业,鲜有真正的国际化HIS厂商,中国的医疗信息化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市场也都应该在国内(目前上市公司中,只有和仁科技稍微进入港澳和东南亚市场)。

另外,医疗信息化企业虽然业务难做大,但利润率应该还不错。基于以上特点,在A股有较高市盈率及上市可能情况下,医疗信息化企业自然首选A股上市。

这些上市医疗IT公司中,创业板发行与上市为首选。表中所列7家企业,5家选择创业板上市,占比70%多。这体现了医疗信息化行业另外一个特点:规模小,多为民营创业公司。从上市前一年营收看,7家中有4家营收不超过3亿,最低的卫宁健康,2010年年营收只有1.2亿。这样一个产业,倒符合创业板扶持的宗旨,而从上市后的表现看,创业板应该也确实支持了这些企业的发展。

上述公司中表现最抢眼的,无疑是被誉为业内龙头的卫宁健康和创业慧康。卫宁健康上市不到十年,市值416亿,是刚上市时市值(24亿)的17倍;而创业慧康(原创业软件)2015年上市,五年时间,市值已有十倍以上增长。这两家企业在业务额上也大幅翻倍增长,2018年营收都达到了10亿级别以上。

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是国家针对软件企业,鼓励软件企业创新和发展的税收激励政策,因税收的刚性和真实性,软件企业增值税退税金额可一定程度说明其创新性。从增值税退税角度,卫宁健康(2018年9000多万退税)、创业慧康(2018年3500多万退税),也是这7家企业中退税金额最高的两家。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两家企业的领先性和创新性。

有IPO成功的案例,也有IPO失败的案例。厦门智业2015年上报材料,也想学习同业,创业板IPO上市。但很不幸,2017年9月厦门智业上市申请被否,否决原因应包括商誉减值、股份支付及相关税收和会计处理等问题。IPO被否后,未再见厦门智业新的资本动作。



并购


以上交所1990年开业为标志,中国资本市场发展30年,并购日益成为资源配置与重组的重要手段。医疗信息化产业发展,因其历史上、包括至今仍存在的分散性及成长空间,主动或被动以并购方式上市的案例也不少。以下是2009-2019十年间几件值得关注的医疗信息化上市公司并购案:


上表显示,万达信息、延华智能、中瑞思创(现“思创医惠”)均以并购方式进入医院信息化产业或取得重要资产。不考虑其他因素,万达信息和思创医惠并购至今,市值和营收(包括公司整体和医疗信息化两个层面)都有大幅增长,显示了并购对上市公司及被并购标的均正向的产业促进作用。

而延华智能虽业务额增加、但市值下降,这和其2018年亏损、公司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业务上以IT总包为主缺少核心竞争力等问题有关,而并购标的成电医星在并购后表现也不够出色,2017年其所实现利润未达到上市前盈利承诺,低了1000多万。

无论如何,并购是资源在产业间高效配置、上市公司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最好的方式其实是,先IPO,然后携IPO之盛名、资金与余威,在产业间进行并购整合,快速发展。卫宁健康在其网站上概况的自身20年发展史,其实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逻辑。

并购有风光的一面,但也有风险。并购后业绩不达预期,如成电医星案例所揭示,是风险之一,但这对企业还构不成大的伤害。国新健康2019年上半年公告拟收购医疗信息化企业上海京颐,到下半年公告因核心条款不能达成而放弃收购,订婚却最终分手,相信对国新健康和上海京颐都有伤害。有媒体报道上海京颐之前曾考虑过IPO,并做过上市辅导备案,现在看IPO和并购上市的路都考虑或尝试了,资本通途并不好走。

也有另一种上市公司收购失败的案例,不在收购本身,而在于收购之后的业务整合与发展。曾经知名的广州安易,被用友网络并购,并购后因基因、战略、执行等问题,并没有得到长足发展,如今用友医疗和安易行业影响力似乎都较小。类似的还有金蝶,如今医疗信息化方向几不可闻。

未上市的头部HIS厂商,如北大医信和天健源达,这些年其实也经历了重大并购重组。北大医信源于曾经名列医疗信息化榜首的众邦,被方正集团收购后,经过内部整合,演化成现在的北大医信。而方正集团目前面临大的重组危局,北大医信的未来之路也随之飘摇。天健源达十年前曾引入日本富士作为战略股东,十年轮回,天健源达境外股东退出,如今似乎又回到境内引资和上市道路。

战略股东和上市道路的选择,对公司发展影响大,不得不慎。人生中有几个十年?!



新三板


根据最新数字,新三板挂牌企业目前有近9000家,但医疗信息化企业似乎不多。冠新软件和弘扬软件是现正在新三板挂牌的医疗信息化公司。

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冠新软件,根据有关报道,其进入新三板创新层,并公告接受券商上市辅导。冠新软件本身体现了新三板发展过程中,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设想,及其中挂牌企业想随着发展不断升级和靠近主板的资本之路。

除了现在还在挂牌的上述这两家企业,还有曾经挂牌后来又摘牌的医疗信息化企业:杭州联众医疗。该公司2016年在新三板披露的年报显示,其2015年营收2500多万,后续财务数字因摘牌而不可得。



资本与产业推手


医疗信息化企业各种方式上市背后,除了企业核心创始人之外,其实有资本和产业推手。

从现在的上市公司来看,产业外巨头看好医疗信息化产业,纷纷布局。年前,创业慧康公告与平安有战投合作;易联众被微医举牌和入股,而微医背后又有腾讯,腾讯同时又另外入股东华软件控股股东;万达信息大股东则成为中国人寿;卫宁健康有蚂蚁金服作为股东,被认为是阿里系;……

目前尚未上市的公司中,也有重要产业公司或基金布局。如IPO失败的厦门智业,其股东中有天忆投资,而天忆投资关联公司美年健康,现在也引入阿里做战略股东;天健源达有医药健康领域专业投资机构德福基金作为股东;而上海京颐则有软银、鼎晖等知名投资人;……

这些医疗信息化企业背后的资本和产业推手,既可以给企业提供资本助力,也可给企业提供战略层面的资源支持和协作。如国寿、平安对医疗信息化企业的投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商保和医疗、商保和医保的连接与融合;而阿里与腾讯及百度在医疗信息化产业的布局,则有明显的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延伸的战略考量。这样的资本和产业力量,既可以推动企业上市,也可以推动企业并购。

在国家构建三医联动、上下分诊、互联互通的大医疗格局的背景下,医疗信息化企业服务对象已不限于医院层面,跨细分产业的资源整合不可避免。而对域外重要投资者来说,自己新建一个医疗信息化平台几乎不可能,在现有产业头部企业中找投资和联盟对象,则成为当然选择。



对比美国


中国与美国医疗体系虽然有很大不同,但医疗信息化方向,美国与中国很像,且大约有十年左右的领先时间,值得学习和参照。

美国医疗产业与中国医疗产业一样,医疗信息化并非单体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其本身,作为产业整体而言,并无动力做医疗信息化方向的大规模投资。

但美国国会和政府意识到医疗信息化对医保控费、提升全社会医疗效率的重要作用,且整个产业的医疗信息化建设需要有统一标准、互联互通,政府引导作用非常重要,政府在这个领域不能放任市场自由发展。

以1996 年HIPAA 法案颁布为标志,美国政府引导的全产业医疗信息化建设正式启动。2009 年,与中国“新医改”政策颁布同年,美国国会通过 HITECH 法案,这是美国医疗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美国医疗信息化进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刚取消的下周HMISS20宣传资料)

到目前,美国医院的自身信息化建设、互联互通、医保联通和接入等,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且在政策目标上取得良好成果,已初步实现对医疗费用增长的合理控制。

从整体发展水平来看,我国2019~2020年医疗信息化的发展目标,仅相当于美国 MU(有效使用)第 1 阶段(2010-2014)的水平,有向美国同业学习的空间。

除产业宏观和政策方面值得借鉴,微观层面更值得业内企业参照揣摩。

美国医疗信息化企业经过几十年发展,集中度已经比较高。产业头部两家企业,Epic和塞纳,市场占有率合计50%以上,美国医疗信息化市场已呈现寡头垄断态势。下图展示了2005-2018年间,美国医疗信息化头部机构的竞争格局变化。


从上图可以看出,十几年前行业排名三、四名的Epic与塞纳,在MU第二阶段乘势而起,Epic市场份额从10%飙升到31%、塞纳市场份额则从13%翻倍到25%。有得意者,也有失意者,其他三家市场份额不断下降,而西门子干脆退出了这一市场。

探究Epic与塞纳高速成长的背后,有其技术和产业逻辑。塞纳很注重技术核心底层的打造,当美国医疗信息产业迎来互联互通建设高峰时,其技术能力得到认可和得以发挥。而Epic的成长,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契机:与凯撒医疗的合作!原本,凯撒医疗想自建信息系统,投入巨大发现行不通,果断放弃,并在2004年左右与Epic达成合作。

凯撒医疗在这一项目上花费巨资,约60亿美元,到2010年建成,成为当时全美最大的医疗信息系统,服务800多万会员。而凯撒医疗本身作为健康险、医院和医生集团的巨大综合体,其有效建成和使用这一系统,无疑对行业有着巨大标杆和模板意义。Epic自此一马平川、成为行业王者,可以理解。

有趣的是,凯撒医疗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考虑的另一家备选就是塞纳!可惜塞纳最终与这一项目错过,否则,也许今日美国医疗信息化产业的执牛耳者,应该是塞纳,而非Epic吧。Who knows?!

特别值得中国同业注意的是,美国市场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和调整,是在MU第二阶段,即强调医院内部数据在科室间的交互以及数据在临床诊疗应用阶段。而中国目前医疗信息化发展类似美国MU第一阶段,很快将进入类似MU第二阶段,中国医疗信息化产业格局是否会发生美国类似巨大的调整和变化?

可以肯定的是,变化是一定的。只是,变化有没有那么大?!只是,变化过程中,谁会得意、谁会失意?!



未来黄金十年?


2020年初开始的这场新冠疫情,中国目前应该已经控制住并进入围歼收尾阶段,但世界范围疫情却正在广泛传播,不知何时才可以控制和下降。这次疫情引起的反思和思考很多,对疫后经济和产业发展也会有短期和深远影响。这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医疗健康产业,包括医疗信息业。

这次疫情从另外一个侧面凸显了医疗信息产业的重要性:从疫情初发时的公共卫生及医疗信息报告和汇总体系是否高效或有效;到疫情过程中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信息化建设、远程医疗及直接服务个人并最近打通医保的互联网医疗。

从大的产业角度,疫情过程中凸显了信息化、远程办公和作业的重要性,而国家战略层面提出的“新基建”也侧重于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方向,无疑会从产业大背景进一步拓宽医疗信息化产业发展的纵深。黄奇帆则发文呼吁国家疫后大力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基础建设和投入。

综合以上因素,疫后无疑会从宏观和微观,都促进国家整体医疗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整个国家行动起来后,应该会打破区域壁垒和区域分割,带来市场的集中和供应商的整合。医疗信息化产业相对发展相对慢,“一年”单位维度的观察,稍微短了些,若从十年维度,应该比较清晰了。

未来是过去的延伸。展望未来十年,可以想象:

(1)未来十年,甚至未来2-3年,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应可以突破1000亿人民币,从而给行业玩家带来更多市场空间;
(2)未来十年,头部医疗IT企业市场份额将冲击10%、甚至20%,市场向头部企业集中;
(3)头部医疗IT企业,应该是从现有厂商中诞生,而不是外部新入者,或国外机构;
(4)未来十年,医疗信息化产业从春秋时代将进入战国时代,寡头诞生的另一面是:小厂商离场(如果没有产业价值),或者被并购(若有产业价值);
(5)寡头决胜的要素有:技术能力、商务能力、国家和核心客户认可度、和国家级项目的参与度。既看技术因素和历史积淀,也要求开放先进的底层架构和长袖善舞的资源整合;
(6)江河之所以为百土王者,以其善下之!真正的行业龙头机构,需要在技术和商务上兼容并蓄,真正为国家医疗体系的互联互通、医疗与医保(包括商保)和医药(三医)和联通贡献效率。

正如EPIC成为美国市场的王者是以与凯撒医疗合作为里程碑,改变未来十年行业格局的标志性事件,应该是国内医疗IT头部机构拿到国家级大单,在国家级医疗信息化平台建设上做出重大成绩。若此,这样的企业会显得鹤立鸡群,后续应该会更多一马平川。

真正成为王者,应该有王者的能力、修为、胸怀和姿态!十年树木。也许我们可以十年后再回首,看看究竟是谁成长未医疗信息化行业的王者与参天大树!创业慧康?卫宁健康?东华软件?亦或……


注:
1.    参考资料来源:1)各上市公司年报、网站等公开披露资料;2)有关媒体报道;
2.    资料和信息所限,难免错漏,欢迎留言指正。


相关报道





//来源:璞公英  作者:向问东

//编辑:玉衡(Ju_724)

 慎重声明: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诊锁界

相关推荐

  • 单月服务20000余人!心理门诊如何借力互联网医疗实现突围?
    单月服务20000余人!心理门诊如何借力互联网医疗实现突围?
  • 医疗产品设计① | 产品型市场的结构模式
    医疗产品设计① | 产品型市场的结构模式
  • 评论

    • 昵称 (必填)
    • 邮箱
    • 网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