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文章正文

最新!国家卫健委召开发布会,传递基层中医药发展4个信号

资讯 2022年08月03日 18:58 2045 玉衡

8月2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政策体系完善和服务能力提升有关情况。诊锁界提炼了发布会上关于中医药发展的几个重点信息,分享给关心基层中医药、中医诊所行业发展的读者。

发布会上明确传递社会办中医门诊、中医诊所的在基层中医药网络的补充地位;自备案系统开发以来超过2万家中医诊所进行备案登记,在打造中医药场所作为社区第三空间;中医药现代化的辩证与循证研究上均有新消息公布。

本文来源:国家卫健委/诊锁界综合
编辑:太白





01基层中医药服务定位:县域中医院作龙头,诊所门诊做补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赵文华副司长表示,过去10年,国家在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上有5大策略:

一是强化县级中医院的龙头作用。支持约850家县级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开展500家县级中医院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截至2020年底,已设置县级中医院的县域1615个,占全国县级区域的86.32%。

二是持续推进中医馆建设。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中医馆)综合服务能力。2012-2022年,这十年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支持了3.67万个中医馆建设。到2022年底,基本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

来源:广饶发布

三是加强县级非中医类医疗机构中医科室建设。提升县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服务设施配置,加强中医临床科室、中药房建设。截至2020年底,有87.43%的县级综合医院和63.97%的县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设有中医科,82.53%的县级综合医院和52.82%的县级妇幼健康机构设有中药房。

四是鼓励社会力量在基层办中医鼓励社会力量在县域举办中医类别医疗机构,支持名老中医举办诊所,保证社会办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和政府办中医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中医门诊部达到了3544个,中医诊所达到了6.3万个

第五点,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建设中医互联网医院,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中医医疗服务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目前,以县级中医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主体,县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等非中医类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为骨干社会办中医院、中医门诊部、诊所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逐步完善。


02审批改备案,民间中医确有专长开诊所更方便




中医诊所是直接服务群众的基层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法》颁布以后,举办中医诊所的,报县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备案后即可开展执业活动。这是符合中医药规律的一个非常创新的制度举措。国家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在医疗机构注册联网管理系统中增加了中医诊所的备案模块,截至2022年6月,全国备案中医诊所共计28280个。


下一步,中医药管理局将贯彻落实全面将中医诊所审批改为备案管理,一是指导各地中医药主管部门落实监管职责,将备案的中医诊所纳入卫生健康监督工作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持续推进不良执业行为记录制度,促进中医类诊所规范发展。

二是督促指导各地中医药主管部门,定期组织中医诊所负责人学习卫生健康法律法规和医疗机构感染防控、传染病防治等知识,促进中医诊所依法执业。定期组织执业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



03社区中医怎么做?医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医治文教结合




作为特邀代表,北京市丰台区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刘宏主任分享了中医药家庭医生签约的做法。

第一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对社区居民的全生命周期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针对辖区老年人、儿童、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的一些健康需求,如100%的家庭医生团队均配有中医医师,同时我们还把中药饮片,以及针灸、中医外治法等中医适宜技术应用到居家上门服务中。

第二点,根据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点,制定了不同人群的中医特色的家医签约服务包。其针对社区的常见病、慢性病,我们制定了像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肿瘤等多种疾病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

第三点,我们将中医馆打造成为一个融文化、生活、体验和诊疗为一体的居民健康生活厅,通过开展中医家庭保健员培训,向辖区居民传授一些包括拔罐、刮痧等常见中医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同时,我们也开展一些中医健康功法俱乐部,像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将一些群众喜爱的、简便易操作的中医适宜技术延展到百姓生活中,来提升我们居民的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


图源:北京永信中医馆



04张伯礼:中医药守正创新,中医辨证与个性化循证结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在中医药现代化、守正创新上作出以下回答:


图源:中国网


中医药守正和创新一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记得在十几年前我们的一位老部长提出,“传承不泥古 创新不离宗”,传承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而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我们中医药有几千年宝贵的经验,其他国家都没有,我们是完整的、有历史文献记载的,有大量的经验和方药。这些是我们中医人的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能够应对像重大疾病包括重大传染病的底气。


循证医学是一种评价方法,方法和工具西医要用,中医也要用。正好昨天我在天津开了一个循证医学的会,循证医学传到中国是上世纪末,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一位教授首先引到中国。我们2002年在成都召开了第一次循证中医药相关的会,当时在会上有一位中医药老院士提出对循证医学“一要学、二要用、三要知道局限性”。后来我补充一条,要创立以循证医学的理念为指导的适用于中医辨证论治的评价方法,并且把我的建议反映给英国考克兰中心,引起他们的重视。


所以,现在认为用循证的理念来评价个体化诊疗是一种新的思路、新趋势。从那以后,中医药一直在自觉地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评价和应用。2019年成立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更有组织地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


以下两个研究成果:第一,对40多个中医治疗优势的病种进行了以“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为原则的系统整理研究,把这40个病种的临床指南进行了优化和评价,并且予以发布。第二对中医药治疗某一类疾病有效的中成药进行循证评价,发布了证据指数,今年是两个病种,一个是心律失常、一个是心衰。


这些工作都是用循证医学所取得的成绩,但是循证医学主要是针对群体的,如何创立能适应个体的是现在正在做的工作,国际上循证医学组织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因为21世纪是个体化的医疗的世纪,如何把循证理念和这些结合起来,我们都在探索之中。


/  END  /

// 本文来源:国家卫健委、诊锁界综合整理
// 编辑:太白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图中图片基于CC0协议,已获取授权,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


/  2022第四届诊博会  /

欢迎留言区讨论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诊锁界商城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诊锁界

发表评论

诊锁界Copyright ©诊锁界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6085361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商务合作:天市 198 6770 2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