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展康复,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优势。
来源:诊锁界
作者:宗正
冬奥会点燃全民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有骨科医生在微博感慨自己一天内做九台手术,7台是滑雪滑的,4个前叉(前交叉韧带),1个髌骨脱位,1个踝关节,1个半月板。他感慨道:滑雪运动受伤的概率在10%—15%,雪道尽头是骨科。
随后,“雪道尽头是骨科”这一话题词也迅速冲上了热搜。

“雪道尽头是骨科,骨科尽头是康复”,虽然只是一句调侃,但也能从中看到冬奥给康复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发展空间。
除了京津翼华北地区,西南地区的四川也将会在今年迎来康复领域的大发展。
距离冬奥举办地1800多公里的四川,为何康复发展的机遇会变更广阔?四川与康复医学本土化发展之间有哪些历史渊源?四川有哪些“先天条件”决定了其康复强省的地位?以下一一解答。
01|老龄化推动四川加快康复+中医步伐,历史渊源决定康复发展底蕴
冰雪运动+康复,这与地处西南部的四川有哪些关系?
四川有西南最大规模的旱雪场,虽地处南方但仍具有一定规模的冰雪产业,谷爱凌曾在冬奥前在四川封训一周。
除此之外,谷爱凌创造中国冰雪历史,背后有着四川中医骨科康复医疗保障专家的坚实护航。
针对谷爱凌的身体特质,四川的医疗专家运用四川郑氏中医骨科特殊手法给予了恰当的物理治疗,指导她进行功能锻炼,并给予保护性预防措施建议,尽量减少谷爱凌外训外赛期间的伤病,为谷爱凌以最佳状态参加冬奥会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四川“中医+康复”特色治疗团队的建设已见成效。
几大康复强省发展各有特色,华东地区注重养老护理,河南注重产业推动康复发展,而四川,则是重视中医在康复中起到的作用。
在其省卫健委发布的《四川省加快发展康复医疗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特地将提升中医康复服务能力作为重点工作项目。鼓励基层医疗机构按需设置中医康复室、物理治疗室、运动治疗室等。

四川作为西南地区人口大省为何如此重视康复?
首先,四川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速度加快,全省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6.93%,居全国第3位。作为一个人口将近破亿的大省,解决16.93%的老年人医疗保障问题确实显得迫在眉睫。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新京报有理数
最近,四川将省老年病医院、省老年病研究所更名为“省老年医院”、“省老年医学研究所”。老年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种模式”向“以老年患者为中心”“全程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模式”转变。
既然是全周期健康服务,也就意味着康复的场景从医院延伸拓展到社区、家庭等生活场域,入口变得更宽,机遇更多,服务的内涵更丰富。
从治疗到预防,每个环节都潜在蕴藏着民营康复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对老龄人口来说,神经康复、心肺康复等康复医学手段的介入,可以有效降低慢病死亡率,降低老人因患病陷入失能、半失能状态的比例,既能提升治疗效果,让其活得有尊严,又能大大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除了老龄化加深的大背景,在四川,康复医学的发展还有一段颇具渊源的历史。
当年康复医学作为四大学科之一,在我国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其他临床学科,直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才让康复医学迎来了真正发展的时代。
在大地震中,仅仅骨折伤员就有6.8万人。为了使康复技术覆盖所有灾区,四川省采取组织医疗康复专家到各医疗康复机构会诊、办班培训等方法,强化开展医疗康复从业人员技术培训。医疗康复专家组专家已分别到30多个县开展工作,累计培训医疗康复人员600多人。
当时原卫生部部长陈竺就曾表示,虽然康复学科在各地有零星发展,但地震伤员的康复凸显了我国康复医学基础的薄弱,从那以后,各项利好政策才相继出台。
地震后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决策,由解放军援建的一所大型综合康复医疗机构——八一康复中心(四川省康复医院),于2010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八一医院带领了四川省康复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可以说,四川是康复医学在中国真正普及落地的“元”点。
02|骨科手术与运动氛围决定了四川发展康复的广度
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新康复指数如何,主要从以下两个维度考虑:
❑ 1、与所在地区骨科手术发展相关
“手术不是终点,是康复的起点”,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曾说过:“手术的地方虽然不疼了,但周边的地方一定要恢复,用它来保护手术位置”。康复作为骨科手术后的重要环节,骨科手术量越高的地方康复的需求自然就越大。
据卫健委官方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全国共有663家骨科专科医院,其中四川占将近10%,有60家骨科医院(公立1家,民营59家),也占了整个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一半以上的骨科机构量。

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各地卫健委官网、大众点评等
不仅骨科医院数量多,还有龙头医院专科支撑起庞大的手术量,在复旦2021中国综合医院骨科手术量排行榜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排名第三,且常年位居榜单前四,其于2009年设置日间手术中心,让动辄住院5-7天的骨科传统手术提高了效率。公立医院康复科最高住院天数仅为7天,院后巨大的术后康复管理需求成为“刚需”,骨科手术效率高、手术量大,意味着发展康复的机会多。
除此之外,四川还有一批龙头康复医院,例如成都顾连康复医院、都江堰杰琳康复医院等。运动康复等新康复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他康复形式息息相关,作为物理治疗里面的运动训练手段,也需要与其他传统治疗手法相结合才能帮助达到更好的康复目的。
因此,一个地区的大型康复医院资源丰富的话,也会促进新康复机构有更好的机会发展。四川的这几个大型康复医院,主要是以神经康复、骨科康复、心肺康复等,较为偏“重症”,而且往往重治疗、轻服务,收治的大部分为急救期患者。
而一些差异化补充的术后康复训练与功能评定、青少年脊柱侧弯、慢病恢复、运动损伤恢复等比较“轻”的康复项目则拥有潜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例如成都本土康复机构Dr.Sport 运动医生,做运动健康管理与运动复健相结合,不仅关注术后群体更关注亚健康人群,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成为本土新康复代表机构。亚健康人群的运动健康管理,也将成为未来发展大趋势之一。
❑ 2、与所在地区运动氛围,体医融合程度相关
今年6月,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将在成都举办。无论国内国外,体育赛事对运动康复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都可想而知,我国康复产业的迅猛发展与当年北京奥运会激起的全民健身热潮密不可分。
体育赛事对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起到增速催化的作用,新建的一批体育馆、田径场、游泳馆也将带动整个四川省的运动氛围以及康复潜在市场的发展。
03|发展康复,还需注意哪些点?
虽然与北上广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四川跃跃欲“动”的康复需求已经开始蓄势待发,康复医学在四川大有可为!
不过,无论是在四川还是在全国,康复特别是“新康复”都还处在发展初期,能做出规模的商业模式还不够清晰。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动,但光依靠“先天条件”是不能支撑其长久发展的,还是得回归到患者/消费者需求,立足需求、找准定位、科学制定战略,方能可持续更好发展。
目前大部分初入康复赛道者可能会面临的问题:
❑ 消费者需求欠缺引导:目前群众对社区/基层康复是“有市场,有需求,无消费与支付意愿”,消费者的需求没有被足够的激发,缺乏行业常识的传播与引导,宣传推广存在难度,获客成本较高。
❑ 人才瓶颈:康复专业技术人才、运营管理人才的缺乏,运营体系不完善。
❑ 价格因素:一些医疗机构延伸开展康复项目往往价格要比传统理疗馆、养生馆要高,价格差也是制约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业者要更多的展示其专业程度,让消费者了解康复“主动治疗”相对于按摩等“被动治疗”的好处在哪里。
❑ 定位不清晰:模式不够“轻”,医患沟通太多专业术语。
❑ 缺乏技术产品化思维:要更多地从从技术驱动转型为客户驱动。
与此同时,上文提到的中医文化根基深厚,对于现代康复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四川传统推拿、按摩发展得较好,与新康复相比成本低、价格也低,消费者对新康复的认知教育成本相对较高。康复机构如何进行康复常识的传播与引导,让普通消费者明白康复的价值,提高付费意愿,这是需要长时间坚持与努力的方向。
不过,也有新康复机构面对冲击积极做出适应与改变,一些康复机构在运动医学训练板块加入了太极拳、五禽戏等传统中医动作,成都作为一座包容开放的城市,也将容纳学科间的协调发展。
总而言之,康复发展历史悠久,加上中医康复的政策扶持,以及骨科手术量大的先天条件、日益严峻的老年抚养比、康复龙头带领区域康复发展、大型运动掀起的全民健身浪潮…………,四川发展康复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
冬奥会落下帷幕,成都大运会将要开启,希望运动的尽头不会是骨科和康复,而是健康、快乐。
/ END /
点击下方报名新火游学成都站第五期
▼

▼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诊锁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