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锁界

Hi, 请登录

谁动了“康复”的奶酪?


2012至2020年,我国康复的门急诊诊疗人数呈现缓慢上升,到2019年已达4837.2万人次。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2022年中国康复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已经进入千亿阶段。
来源:筋骨天地



康复一词,译自英语Rehabilitation。是由词头re、词干habilis和词尾ation合成。其中词缀re-是重新,habilis是使得到能力或适应的意思,ation是行为状态的结果。所以rehabilitation是应用于现代医学领域,让患者重新得到能力或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意思。

2020年12月柳叶刀发布的全球疾病负担报告显示,中国是康复需求最大的国家,共计4.6亿人次,高于印度、美国等国家。与国民健康意识提升相符,中国康复医疗赛道潜力也在此期间进一步凸显。2012至2020年,我国康复的门急诊诊疗人数呈现缓慢上升,到2019年已达4837.2万人次。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2022年中国康复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已经进入千亿阶段。

风光与沧桑并存。尽管康复的理念不断向患者端渗透,但由于康复宣教弱、支付能力有限、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康复医疗的渗透率仍处于低位。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早期介入和三级康复体系已形成有序联通相比,我国各级医院康复资源尚未完善配置,且医联体建设仍在完善阶段。我国大部分省市的三级康复体系仍处在观望和规划阶段,尚未发挥作用,千亿康复市场依旧面对着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01康复:开荒于危难之际,发展于时代之间




在中国语言中康复Rehabilitation与疾病后的恢复Recovery是同义的,中国历来把康复作为疾病后完全“恢复”的同义词,这使中国对康复的理解与国际上有相当大的差异,毕竟从实践角度出发康复与恢复具有本质区别,康复≠恢复!Recovery一般是指患病后健康水平下降,治疗和休息后健康恢复到病前水平,即达到了100%的恢复;Rehabilitation却是指伤病后健康水平下降,虽经积极处理,但己形成残疾,健康水平复原不到原先水平的情况,即达不到100%的恢复。

在近代康复医学发展中,“二战”是一个决定性阶段,当时各国在解决大量伤员的问题上大概分为两派:以美国为首的康复派,着重研究康复器械,最大限度地训练伤残人员,为他们配上假肢,帮助他们创造就业机会,使他们回归社会;以前苏联为首的疗养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造疗养院、荣军医院,雇请了大量的护理人员为伤员提供优厚的医疗护理,许多伤员有专人喂饭、穿衣、照料日常生活。

1969年,WHO康复专家委员会首次对康复作出定义,即康复是指综合地和协调地应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和职业的措施,对患者进行训练和再训练使其能力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而后10年,康复的发展愈发明确——重返社会。1981年WHO医疗康复专家委员会把康复的定义改为应用各种有用的措施以减轻残疾的影响和使残疾人重返社会;1993年康复的定义再一次得到扩充,WHO的一份正式文件中提出:“康复是一个帮助病员或残疾人在其生理或解剖缺陷的限度内和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根据其愿望和生活计划,促进其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生活上、职业上、业余消遣上和教育上的潜能得到最充分发展的过程。”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在康复定义不断扩充的期间,我国的康复市场也发生了一场最令炎黄子孙铭记的、让康复长足发展的巨变——汶川地震。

官方数据显示,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仅仅骨折伤员就有6.8万人,数以万计的幸存者成为永久性的伤残人士,需要长期的康复医疗服务。上万份骨折、脊髓损伤以及挤压综合征等临床病例,暴露了康复医学的短板。在后来的经验总结中,无数康复医生惋惜到:“汶川地震5个月后,康复治疗才开始介入,错失了伤员的康复良机。大多数断骨可以在3个月后恢复,但因骨伤卧床不动而导致的关节粘连僵硬,缺乏专业康复训练,让3个月就能恢复的患者变成终身残疾。”

2008年8月,在召开的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原卫生部部长直言,地震伤员的康复凸显了我国康复医学基础的薄弱,康复成为了医疗服务这个“木桶”中的“短板”。

沉默多年,康复医学终于迎来了医保的“利好”。2010年,“运动疗法”等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首次纳入医保;2016年,又增加了“康复综合评定”等20项医疗康复项目。

2011年,原卫生部制定《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和《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其中规定二级以上医院必须设置康复医学科。

时代与政策让全国掀起了一波康复学科“新建潮”。康复市场迈出了扩张的第一步……


02康复:一场与观念、与需求、与人才的“博弈”




中国康复市场的第一次扩张算是吃到了时代的红利,但这个市场以后的发展呢?

康复与观念

当前,设康复科的二、三级综合医院受人才、建筑面积、床位数量不达标等因素限制,康复医疗服务供给明显不足;各级康复医疗机构间则因定位不清,导致转诊渠道阻塞;加之中国大部分患者及家属、甚至部分医务人员在理念上仍停留在“重手术、轻康复”的阶段,他们愿意在手术上花费巨资,却对康复持保守态度;康复发展裹足不前,并且有的省级公立医院尚未设置康复专科。

缺乏资金、人才和政策标准,线下康复诊所版块尚未迎来产业的黄金期。尽管参与者前赴后继,但落后国外40年的市场格局始终没有改变。

康复与需求

根据原卫计委统计年鉴数据:2014年全国医院康复科接受住院康复治疗人次157万次。而单以康复需求最大的老年人群体来看,我国1.38亿老年人群中需康复人数高达7000万。实际入院患者与潜在需求患者人数上存在巨大差异。目前,国内只有少数三甲医院能够真正做到“治疗前移”,更适合患者就近康复的市县公立医院、社区医院,却止步不前,尽管康复工作正在开展,但情况却并不乐观。目前县医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技术掌握的不全面、不规范;第二,康复专业人才的缺乏;第三,康复设备以中医康复为主,现代康复理念太少;第四,医保保障覆盖程度有限。

康复与人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曾披露过一个康复治疗师的国际标准,每10万人需要50名康复治疗师,按照14亿人口计算,中国需要70万康复治疗师。而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康复治疗师仅7万,缺口有63万。

就康复科最重要的工作人员康复治疗师来讲,一名本科起点的康复治疗师,至少需要4-5年的本科教育和1年的规培,才可参加医技类的考试执业上岗,从本科毕业的初级治疗师,一路成长,最高可评为高级治疗师。而且,治疗师与医生不同,更与技师不同,尽管技师≠治疗师,但社会各界的模糊区分,暴露了康复治疗师的从业尴尬,也说明了为什么在老一辈医生的观念里,康复医学是个不受待见的学科。

国际上已经将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作为独立职业、独立教学培养,甚至美国还将博士作为从事物理治疗的门槛。但我国仍把康复治疗师归为技师,没有单独的注册体系。

如果说,技师与治疗师是过分“仰望星空”的虚荣心作祟,那值得谈谈的“脚踏实地”问题也没有被解决。技师的职称“确保”了康复治疗师的收入、晋升前景与康复医生相比的差距。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年薪约六十万,而类似资历的康复治疗师的年薪可能只有主任医师的一半多。

知乎上,有人提问“学历不高,无医师资格证,属于医学技术人员,康复治疗师年龄增长后的出路是什么?”,在这个8万多人浏览的问题下,有一个回答格外扎心:一个高级的康复治疗师,不如一个初级的康复医生。


/  END  /



// 本文来源:筋骨天地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图中图片基于CC0协议,已获取授权,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



/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欢迎留言区讨论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诊锁界商城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诊锁界

相关推荐

评论

  • 昵称 (必填)
  • 邮箱
  • 网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