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文章正文

两会医声 | 政协委员提议开展长护险农村试点、淘汰不合格名中医工作室、将抑郁症纳入医保病种......

资讯 2022年03月05日 21:30 996 玉衡


3月4日至3月5日,全国两会在京开幕,来自各地各行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诊锁界整理了部分医疗卫生领域的提案和建议,主要看各代表和委员对基层医疗发展、中医药发展、单病种管理和互联网医疗有何建设性意见。


来源:诊锁界综合整理





01基层医疗







全国政协委员戴秀英

完善村医补贴机制,破解村医养老难题

面对我国村医队伍建设存在的人员持续流失、专业能力欠缺、待遇保障薄弱、培训效果不佳等问题,戴秀英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①完善村医的补贴机制。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可支持村医按工作量获得应有的劳务报酬;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政策,督促地方明确签约服务费收费和分配标准。

②解决各类村医养老难题。一是推进有执业医师资格的村医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二是对于年满60周岁的乡村医生,采取补助等多种形式,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三是已退休村医的养老保障分为固定养老补助和年限补助两类,建议将两类补助结合。

③健全村医在职培训机制。确保村医生每3至5年到上级医疗机构免费进修学习3至6个月;建立“1+1+1”医疗服务团队,县乡医生对村医实行一对一带教指导。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印顺

农村地区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更迫切

自2016年我国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以来,试点地区主要是城市,受益人口主要是城市职工、市民。但乡村老龄化水平明显高于城镇,农村社会服务水平滞后,农民收入较低、养老金入不敷出,是长期护理险更为迫切的需求人群。因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印顺建议:

①在探索总结各地试点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把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纳入立法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出台全国性实施管理办法。

选择有代表性、条件许可、风险可控的农村地区开展试点工作,努力开创长期护理保险工作新局面。

③积极探索创新市场化、社会化机制介入长期护理保险领域,推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支持、个人参与的工作格局。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心脏中心主任杨杰孚

加强我国乡村公共卫生及医疗能力建设

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面临很多问题与挑战,尤其是乡村地区。对此,杨杰孚建议:

①从国家政策层面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及医疗的投入力度。

加强城市二级以上的医院支持农村。城市二级及以上的医院应当将支援农村项目作为医院及医务工作者工作考评的指标,加强城市医疗机构技术人员对农村的对口支援力度。

③积极引导医学人才流向农村。健全鼓励人才向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激励制度,适当放宽在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条件。

④加强乡村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全科医生及公共卫生人才建设队。按比例分配到各地,以县为单位每5年动态调整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总量。乡镇卫生院应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

⑤加强乡村信息化建设,促进分级诊疗。通过乡村卫生信息平台与相关上级医疗机构达成远程医疗协作,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资源互补、协同与高效运行。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

提高全科医学地位

现阶段全科医生的培训数量和质量尚不能满足建设“健康中国”的定位需要,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仍面临创建时间短、人力不足、经费短缺、发展路径尚不明晰等困境。吴浩建议,


将全科医学科列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创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与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学科联合申报模式。在国家经费和医院配套经费的支持下,按照最高水平建设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进一步推动形成学科建设机制、建立学科评价体系、打造医疗行业品牌。




02中医药发展






农工党中央

促进中医药传承高质量发展,淘汰不合格名医工作室


目前,中医药师承教育缺乏稳定行业平台、师承传承人遴选与考核制度不完善、基层名师的职称评定与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已制约中医药师承教育向高质量发展。为此,农工党中央将提交一件党派提案,提案建议:

①构建名医传承教育的良好平台。从系统性和完整性角度出发,整理名医学术思想、临证医案,搭建传承团队,对传承人的经典学习、临床实践提出时间要求,制定考核的指标等。

②推进传承人遴选、考核和激励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名医工作室师承教育管理办法,规范传承人遴选条件及退出机制。制定名医工作室准入和淘汰标准,对于没有完成传承培养任务的名医工作室进行淘汰。

③运用信息化手段,增强名医传承效果。

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讲“家史”,传承良好医德医风。

⑤配合“双减”,推进中医进校园,承担社会责任。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司富春

加快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

尽管当前中医药科技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我国中医药科技创新与现代医学前沿发展仍有较大差距,中医药还有很多宝贵资源需要借鉴前沿科技去挖掘。他建议,

要加快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促进中医药创新发展。比如,借鉴现代医学、生物学、生命科学、药理学、大数据等成果、技术和方法,加强经方、名方、验方防治常见病、疑难病的经典理论、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研究和解读,为临床应用和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唐旭东

设立乡村中医药人才专项基金
 
我国乡村中医药人才仍然存在着人员紧缺、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对此,唐旭东建议:

①改革中医药教育培养制度,采用订单制、定向制、师承制等模式,分层分类培养乡村中医药人才;

②加大中医药法特别是其中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执法监督检查力度;

③设立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乡村中医药人才专项基金;

④探索建立中医药专业在内的毕业生参加的有区域执业限制的乡村医师资格考试制度。




03特殊病种管理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

建议加大青少年抑郁症筛查

目前我国抑郁症呈低龄化趋势,要警惕把青少年抑郁症当做青春叛逆来对待。因此,他建议:


①重视心理教育,加强建设学校心理健康必修课程及讲座,配足心理辅导老师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②设立专题攻关项目,加速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心理疾病及抑郁症管理中的应用,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和抑郁症智能筛查平台,为全国中小学进行全量筛查。

将抑郁症及心理咨询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一方面可以减少患者病耻感和歧视,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能加强规范化治疗,惠及更多中轻度患者。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护士长杜丽群

进一步加大罕见病医疗保障力度

“确诊难、没药用”是罕见病患者患病最初的两大痛点,而罕见病药物研发成本高,用户规模小、产量低,药物上市之后,很多罕见病患者又面临买不起的困境。杜丽群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发力:


①继续推进更多罕见病药品通过谈判准入降低价格。面对日益庞大的罕见病患者群体,用药保障也应该提速,为更多的罕见病患者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带来希望。

②通过推进出生缺陷疾病防治来预防罕见病。罕见病防治应以预防为主,针对罕见病多为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的特点,在婚检、产检、新生儿筛查等环节的设计上纳入预防罕见病的内容,降低罕见病发生率和远期健康损害。

③建设完善针对罕见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在医保方面设立“罕见病诊疗费用包”,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单独设立罕见病系列,鼓励开放医疗单位设立专项资金。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

慢性病三位一体协同防控需加强

我国慢性病呈现出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经济负担高的特点。据统计,20%国人患慢性病,国内慢病约占疾病死亡率的86%,占疾病负担的76%。而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达2.6亿人,随着老龄化的加剧,由慢性疾病所带来的经济负担将进一步加重。李为民建议,一定要加强“三个协同”来推动慢病的治疗。
 
①医保与商保的协同。要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健全多层次慢病防控保障体系,减少患者就医经济负担。

②医院间的协同,要整合预防-基层医院-三级医院在病因防控、基层早期发现、三级医院技术支撑等功能,以病种为单元建立慢病专病医联体。

③在线在位的协同。要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慢病防控服务模式。线下由医院明确诊断、制定方案,线上充分利用互联网医院进行慢病随访、用药指导、家庭护理、全程慢病管理,提高慢病诊疗效果,降低病死率。





全国政协委员、红杉中国创始人沈南鹏

加大脑科学研究应用,改善老年脑健康管理


在众多老年健康问题中,脑相关健康问题是造成老年人疾病和负担的重要原因之一。脑科学在我国已进入到全新发展阶段,但在应用实践层面仍存在缺乏有效的早筛体系、识别脑健康风险的数据积累较少、研发资源共享有待提高等问题。对此,沈南鹏建议:

①支持低成本检测技术开发,提高老年人早筛覆盖率;
②增加脑疾病相关队列研究项目,完善脑数据库建设,促进研究临床转化;
③资助脑认知脑疾病前沿技术,提升脑科学的基础资源共享。



04数字医疗







全国政协委员、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主任顾建文

9成互联网医院的“僵尸状态”亟待打破

据估计,全国已建成的互联网医院超过了1700家,但9成以上的互联网医院处于建而不用或浅尝辄止的“僵尸状态”。大多互联网医院后面都沦为了挂号的工具。现阶段互联网医疗如何定位和发展,以避免资源闲置、效率低下,已成为当前行业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对此,顾建文建议


①建立共享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推动我国医疗行业数字化建设。将地区人口数据、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及电子病历实名数据资源深度融合起来,并构建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综合管理等数据标准体系。对重点传染病进行动态监测,实时监控慢性病及危害因素,预测潜在慢性病人群。

②建立规范的管理和使用制度,进行分层管理。与此同时,建立完备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通过制度和信息技术手段,做到数据管理和使用可追踪、可溯源,防止数据泄露。

③进一步推进医生多点执业。多点执业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能够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需完善配套制度机制,加强行业规范监管,为医师通过互联网诊疗平台进行多点执业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还可借助互联网医疗及多点执业政策放开,推进分级诊疗与医联体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主任医师敖虎山

建立医疗行业“数据银行”正当时
 
近年来,数字技术在医疗方面的创新和迭代速度明显加快,但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大部分医疗机构间的数据都是割裂的,数据孤岛带来大量的重复劳动,大量数据未能很好挖掘利用。如何打破“数据孤岛”现象?敖虎山认为:


①要建立统一的医疗行业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国家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覆盖医疗行业全链条全环节,在统一的平台上实现整合、存储、管理和使用功能,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②建立规范的管理和使用制度,并进行分层管理。建立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医院数据管理系统,对于能公开的数据,要适时公开;对于不能公开的数据,要制定包括使用范围、使用权限、使用者身份认证、数据使用收费标准、数据追溯、保密规范等在内的严格的管理和使用制度。

③建立完备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可以参照银行系统的做法,建立严密的医疗大数据安全管理和使用保障系统,通过制度和信息安全技术,做到数据采集、汇聚、管理和使用全程可追踪、可溯源,防止数据泄露,保护国家安全。

④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在医疗大数据建设和管理各环节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组建强大的专业化团队进行管理,科学构建和管理“数据银行”。

⑤做好与现有系统的衔接与整合。充分调研与科学规划,做好与现有系统的衔接与整合,避免资源浪费,形成全国一张网。

⑥推动与医疗大数据有关的设备研发。“数据银行”需要更多专业的设备来配套实施,因此要推动这个领域的科技创新。
 

/  END  /

// 本文来源: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图中图片基于CC0协议,已获取授权,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




点击下方报名新火游学成都站第五期






/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社会办医的机会在医养结合!" linktype="image" imgurl="http://mmbiz.qpic.cn/mmbiz_png/Dm5HAQPyZDsbfplSUaCoZ58iciaIUcWCmicAzc5daePxbJ7vt5P5wKCkgic5ffcWkQly8icVmzibia9llIGZHUVPGmFDg/0?wx_fmt=png" imgdata="null" data-itemshowtype="0" tab="innerlink" data-linktype="1">



欢迎留言区讨论
▼点击“阅读原文”,参加诊博会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诊锁界

发表评论

诊锁界Copyright ©诊锁界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6085361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商务合作:天市 198 6770 2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