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锁界

Hi, 请登录

党中央提共同富裕,各级政府、卫健委如何推进全民健康,促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五大具体目标与健康息息相关,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要进一步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卫生健康事业性质,完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建立卫生健康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和评估体系。


来源:生经济研究》2022年2月第2期

作者:王秀峰,吴华章,甘戈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任务的胜利完成,我国已进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党的十九大确定了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远景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35年“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阶段目标。

2021年6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要求浙江省到2025年“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到2035年“率先基本实现共同富裕”。2021年8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适应共同富裕建设进程的新要求,需要准确把握卫生健康在共同富裕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卫生健康领域的主要任务举措,建立与共同富裕目标任务要求相适应的政策框架、制度体系,夯实共同富裕的健康根基。


01共同富裕的内涵与要求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实现“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

❑ 1、共同富裕的内涵


归纳起来,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共同富裕具有全民性。共同富裕就是由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二,共同富裕具有全面性。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上的富裕和物质上的富足,而且还是以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各领域的全面协调发展,以及相应的国民素质、经济收入、生产生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综合提高。

第三,共同富裕具有发展性。共同富裕同时涵盖生产和分配两个方面,其根本在于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相关方面和环节,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实现社会总财富增加,而不仅仅通过财富分配的“均贫富”实现“同时、同步、同等”富裕。因此,长期持续地做大“蛋糕”仍然是共同富裕的主要任务。

第四,共同富裕具有能动性。共同富裕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关键是要使全体人民成为发展的主体,依靠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实现共同富裕,通过“共建”实现“共富”。因此必须完善发展性政策,维护和提高劳动者的发展和创造能力。

第五,共同富裕具有历史性。首先,在实现过程中共同富裕必然有着与特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内涵和时代特征。其次,实现共同富裕需要长期的历史过程,必须立足现阶段基本国情,考虑经济社会可承受能力和可持续性,分阶段逐步推进,避免陷入“高税收、高福利”的陷阱。


❑ 2、共同富裕的基本任务


根据共同富裕的内涵和要求,其基本任务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弘扬勤劳致富精神,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民农村富裕,提高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和共享性。

第三,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缩小城乡、地区、人群之间收入和发展能力差距。

第四,瞄准人民群众所忧所急所盼,加大民生保障和改善力度,完善社会政策,持续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02卫生健康在共同富裕中的地位作用




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健康是人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基础,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

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既是共同富裕的必然结果和主要标志,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和基础保障,二者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之中。

❑ 1、健康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8年就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依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而且需要每个人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充分发展;马克思还多次强调关注工人阶级身心健康,主张“保护健康,保持一切价值的源泉即劳动能力本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身体健康是“每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因此,健康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保护劳动者健康是社会主义生产的内在目的。

同时,健康也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创造财富的前提,是一切美好的根基和价值的源泉。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和从事社会生产活动的总时间。一个国家保有一支规模庞大且健康状况良好的劳动者大军,是创造社会财富、实现生活富裕富足的先决条件。当前,我国主要健康指标已经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根据《世界卫生统计2018》,2016年我国健康预期寿命68.7岁左右,而预期寿命为76.5岁,老年余寿中相当长时间处于病残状态。特别是2019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到总死亡的88.5%,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高达16.50%,国民“长寿不健康”问题突出,“英年早逝”问题不容忽视,劳动力损失现象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在当前人口形势下,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特别是提高健康预期寿命、降低30~70岁人群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已经成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

此外,发展卫生健康事业也是积蓄经济长久发展势能、推动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

首先,随着居民收入增长、消费结构升级,特别是受教育水平和健康素养水平的持续提高,群众健康需求持续增长且内涵不断扩展、标准不断更新。可以说,健康已经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领域。2013—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幅达到102%,居各类消费支出增幅之首。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健康总需求将维持在较高水平。

其次,优质的健康服务能够降低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预期,从而减少预防性储蓄,提高边际消费倾向,有效拉动社会总需求的扩容。此外,健康领域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密集的特点,关联行业多、跨界融合度高、带动效应强,不仅可以为不同人群创造大量就业岗位,而且能够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特别是健康需求具有刚性,适度提高健康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有助于有效应对宏观经济周期性回落。例如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期间,健康行业是极少数仍保持稳定增长的行业之一。2008年以来,健康领域同样是欧美国家实施反危机措施、保持或创造就业岗位的重点行业。


❑ 2、健康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石,也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从国际社会看,健康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与动力。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将人均预期寿命列为三大指标之一,《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SDG)将“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人群健康福祉”作为17项发展目标之一。

从国内看,健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康是“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指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同国家整体战略紧密衔接,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20个主要指标中,卫生健康指标有3个。

同时,健康也是国家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人才是国家竞争力的根本,而健康是重要的人力资本。世界银行发布的人力资本指数,将健康水平和教育环境作为决定人力资本的两个基本要素,5个指标中健康指标占3个。研究表明,健康人力资本是教育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基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教育人力资本。因此,健康投资是对人力资本的基础性投资,是国家战略性投资。

另一方面,科技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卫生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则是关系国家安全的“国之重器”。特别是当前全球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一代信息网络、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与卫生健康领域深度融合,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在应对公共卫生风险和健康挑战、重塑医疗模式和引领未来经济产业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成为国际竞争前沿焦点。

纵观全球,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把增进健康作为关系国家全球竞争力的重要领域。日本明确将“健康日本2035”作为提高日本国际竞争力、引领全球的重大举措,将健康投资作为关乎国家竞争力的战略性、发展性投资。美国拜登政府汲取新冠肺炎疫情教训,于2021年9月推出以“阿波罗计划”命名的《美国大流行防范:转变我们的能力》计划,着力重塑美国的全球卫生领导力。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作为科技创新“四个面向”之一,要求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加快补齐我国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卫生、医疗设备等领域的短板。因此,卫生健康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质量和关键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是未来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 3、健康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应有之义,也是调节社会财富分配的重要领域


健康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从国际看,《世界人权宣言》第25条明确,“人人有权享受为维持本人和家属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2条强调,“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享有能达到的最高的体质和心理健康的标准”;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提出,“享受可能获得的最高健康标准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之一,不因种族、宗教政治信仰、经济及社会条件而有区别”。

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保护人民健康”;刑法、民法典、经济法等法律法规也都对保护公民生命健康权作了具体的规定。

同时,健康公平是机会公平与结果公平的统一。一方面,健康公平是社会公平程度的集中体现。健康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的差距,甚至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进而影响社会总体公平。因此,健康被普遍作为减少贫困的关键性因素。1993年世界银行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投资于健康》提出,“向穷人提供成本效益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是减少贫困的好办法”。

另一方面,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健康不公平的根源是政治、社会和经济因素,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职业、生活方式、居住环境、社会支持网络等直接影响健康,人们在社会结构中阶层、权力、地位的不同,财富和资源的不平等分配是影响健康的“原因的原因”。健康公平就是要减少或消除可避免及不公正因素导致的差异,包括健康筹资、卫生资源配置和服务利用、健康结果等方面的公平性。

此外,健康筹资也是收入分配的调节机制,健康资源筹集和配置具有调节社会财富分配的功能。从初次分配看,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其参与社会分工和初次分配的主体性要素。加大健康投资,提高全体国民健康水平,有利于改善民众初次分配的状况。

从再分配看,政府通过税收、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医疗保障、物价管理等手段,有效调节社会财富用于卫生领域的规模与结构,通过增加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发展初级卫生保健、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普惠均等,降低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支出、增加其实际可支配收入,进而调节城乡、地区、人群之间实际收入差距水平。

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在《2010年世界卫生报告———卫生系统筹资:实现全民覆盖的道路》和《2013年世界卫生报告:全民健康覆盖研究》中均强调,基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和强制性医疗保险筹资的广义政府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应不低于5%,否则难以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应控制在15%~20%,否则将面临较大的灾难性医疗支出和因病致贫风险。

此外,政府通过对烟草、酒精、高糖高脂类食品等征收健康专项税,不仅进一步增加用于健康的公共筹资,还通过税收手段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人们生活方式改变。

从第三次分配看,卫生健康是各国非营利组织活跃的主要领域,通过赋予其“可提供捐赠人减免税的合法地位”,引导和吸纳大量慈善捐赠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在很多国家,慈善捐赠资金举办的非营利医院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如韩国、日本、卢森堡、美国等,社会举办的非营利医院占50%以上。


❑ 4、健康是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全民共建共享的目标和任务


当前,健康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民生保障问题,疾病防控、看病就医、医疗保障、医患关系等都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急难愁盼问题。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医有良医,维护和保障好全体人民的健康,直接关系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的日益关注,健康问题成为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的“最大公约数”。

各地在疫情防控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将党的群众路线与卫生健康工作相结合,调动基层医务工作者、计生专干、健康指导员、社区志愿者的积极性,动员广大群众行动起来、参与进来,通过健康家庭、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学校等建设,将共建共享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细胞”,探索形成了“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健康积分”等群众健康“自治”模式,将卫生健康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不仅有效强化了个人健康主体责任和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统筹干预,也丰富和拓展了基层治理的内涵和方式,形成社会健康治理的多方合力。


03共同富裕要求下的卫生,健康改革发展主要任务




❑ 1、以共同富裕的具体目标为导向,确定卫生健康改革发展的具体任务


共同富裕的具体目标包括“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围绕具体目标,卫生健康领域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3.1.1 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危害,延长居民健康预期寿命

保护健康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健康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朴素的真理。对此,要从关注生命的长度转向突出生命的质量,围绕造成居民健康预期寿命损失的重大疾病、主要影响因素,突出“一老一小”等健康脆弱人群和劳动年龄人群,聚焦“长寿不健康”和“英才早逝”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早期预防和靶向干预策略,最大程度减少疾病、伤残和失能,提高健康预期寿命,保护劳动者健康,提升人力资本质量,为实现“生活富裕富足”保护好创造财富的“财富”。

3.1.2 提高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水平,培养精神自信自强的国民

精神自信自强是人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客观现实在精神世界的主观反映。生理、心理、人格、伦理等方面的健康是精神自信自强的基础。精神自信自强是共同富裕背景下国民健康的重要内涵和标志。对此,要把培养精神自信自强的国民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基本任务,把提高全民心理健康素养作为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整合资源实施有效干预,提高全社会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和调节能力,实现群众身心健康素质“双提升”。

3.1.3 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的健康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健康影响因素。环境卫生和环境健康是“宜居宜业”的基本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对此,要发挥爱国卫生运动的组织优势,调动各部门和全社会积极性,把关注健康纳入“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城市、乡村建设治理全过程。

(1)针对自然环境,建立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协同推进机制,研究制定环境健康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在现有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建立针对重大工程和项目的健康影响评价制度,探索实行重大工程项目环境与健康联评联审。

(2)针对生活环境,以国家卫生城镇创建和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和健康社区、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建设为抓手,优化人居环境,促进道路交通安全,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美丽健康宜居家园。

(3)针对工作环境,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中充分考虑职业健康问题,在夯实尘肺病等重点职业病健康监测诊断救治的基础上,推行绿色健康生产方式,强化工作场所健康保护和促进,采取综合管理措施,尽可能减少各类危害环境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


3.1.4 优化健康服务与保障,促进社会和谐和睦

针对群众关心的看病就医、疾病防治、医疗保障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实现病有所医的同时,加快实现就近病有良医,进而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和有病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

(1)公共卫生作为公共安全的重要领域,要提高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监测、智能预警、快速响应、综合救治能力,筑牢安全底线。

(2)加快优质医疗资源配置均衡化、基本卫生健康服务均质化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通过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等,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深度下沉延伸,建立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专有效联动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

(3)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平台,加快信息、服务、资源、资金和管理的整合,通过家庭医生团队健康与费用“双守门”机制,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双网底”,实现人人就近享有更高水平、更为系统连续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3.1.5 建立体现共同富裕的卫生健康筹资机制,促进公共服务普及普惠

(1)提高社会财富进入卫生健康领域的总规模,为有效发挥健康的基础性作用夯实物质基础。2019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位居全球第86位,人均卫生总费用4669.3元(按当年汇率计算为677美元),位居全球第70位,远低于当年全球人均卫生总费用(1144.15美元),与OECD国家平均水平(4223.54美元)相比更是差距较大。按照“优先发展”要求,亟需进一步提高卫生筹资总规模。

(2)进一步增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用于卫生健康的比重,拓展筹资渠道,提高公共筹资占比,降低灾难性卫生支出风险。2019年,我国广义政府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为3.59%[10],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为28.36%,距离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不低于5%”和“控制在15%~20%”的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难以有效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也难以有效避免灾难性卫生支出和因病致贫风险。

在当前财政收入和医保筹资面临约束的背景下,建议探索通过对烟草、酒精、高糖高脂食品等征收健康税,建立卫生健康专项筹资渠道等方式,增加公共筹资。在资金投向上,进一步加大对基层、乡村和相对欠发达地区卫生健康服务的投入力度,建立与健康扶贫政策相衔接的城乡低收入群体和因病致贫返贫高风险群体精准识别和动态监测机制、灾难性卫生支出预警机制,完善医疗救助体系,兜住群众健康底线。

(3)把第三次分配作为卫生健康筹资的重要机制,赋予公立医院“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探索设立医疗卫生慈善信托或公益专项基金,建立卫生健康慈善褒奖制度,鼓励发展卫生健康领域非营利组织,规范社会举办的非营利医院发展,把卫生健康作为引导高收入群体和企业家回报社会的重要领域。

❑ 2、以问题为导向,探索与共同富裕要求相适应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3.2.1 科学认识和把握卫生健康事业性质

卫生健康事业的性质是其属性、地位、作用的集中反映。性质问题涉及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模式,是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关系到各级政府的卫生健康职责,关系到卫生保健制度改革的方向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首次明确“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强调“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讲话中再次明确“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提出“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

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阶段,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性质,如何准确认识和把握卫生健康事业“公益性”和“福利性”的关系,以及“公益性”和“生产性”、“经济性”的辩证关系,如何科学区分和把握卫生健康事业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以及卫生健康事业性质与卫生健康服务性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性质的关系,都需要与时俱进地寻求理论创新,并以理论创新的成果指导卫生健康的体制机制创新。


3.2.2 完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之一。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框架可分三个层次:

一是上层建筑层次,主要是医疗卫生领域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

二是经济基础层次,主要是医疗卫生领域的基本经济制度(医疗卫生资源的所有权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筹资、价格和支付制度);

三是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即具体的体制机制层次,主要是基于特定政治制度和特定经济制度的管理、运行、监管等体制机制。

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制度的根本特征是一切为了人民健康,这是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在促进共同富裕的新阶段,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在性质上必须坚持公益性,在办医方向上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公立和非营利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在筹资和卫生健康服务分配上必须坚持以公共筹资为主的筹资机制、以公平普惠为导向的保障制度、以尊重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和注重群众健康结果为核心的定价付费机制,为实现全民健康、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

3.2.3 建立卫生健康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实施体系

(1)健全工作体系。在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的基础上,统筹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研究卫生健康推动共同富裕的顶层设计,明确职能归属和工作机制。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卫生城镇、健康城镇、健康细胞建设为抓手,将卫生健康促进共同富裕纳入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指导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并及时总结经验,指导更多地方在健康中国建设中推进共同富裕。

(2)建立健全目标体系。统筹健康中国建设、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等目标体系,围绕共同富裕目标和主要任务,构建卫生健康推动共同富裕的目标和指标体系,及时准确地监测和评估卫生健康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破解程度和“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进展情况。

(3)建立评估体系。围绕卫生筹资、资源配置和服务利用、健康水平,统筹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建立国际可比的健康公平性监测和综合评价机制,动态监测卫生健康领域共同富裕的实现状况。


/  END  /



// 本文来源:生经济研究》2022年2月第2期
// 作者:王秀峰,吴华章,甘戈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图中图片基于CC0协议,已获取授权,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

欢迎留言区讨论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诊锁界

相关推荐

评论

  • 昵称 (必填)
  • 邮箱
  • 网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