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锁界

Hi, 请登录

医养结合逐渐变热门趋势,看看全国各地是怎样践行医养结合模式的

微信图片_20210816094332.png

导语:在深度老龄化与快速城市化的双重推动下,我国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医养结合探索中效果显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医养结合模式。

“医养结合”是指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将护老中心和老年医院相结合,将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


既包括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更重要的是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


自2016年6月开始,我国先后确定了90个市(区) 为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这些试点探寻医养结合实践模式,以探索适应我国城镇化发展要求的医养结合发展路径。


▐ 上海:推探索建立与其超大型城市相匹配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上海作为率先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正积极探索建立与其超大型城市相匹配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把贴心的医养服务送到老人家门口。上海市将医养结合作为“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推进社区健康服务等的重点任务积极予以推进。上海市社区嵌入养老,2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4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179家村卫生室形成的服务网络,有9953名全科医生、3164名乡村医生,全方位为老年居民提供基本健康服务。


制定全市统一的老年照护需求评估标准  201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了《上海市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及服务管理办法》。同年,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牵头发布《上海市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标准(试行)》,确立了六类照护等级,按照每个街道不少于3名A类评估员(养老服务、医疗护理、社会工作类)和3名B类评估员(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 进行配比。


整合养老服务资源,按需分类,对接供给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老年人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的不同需求,或直接提供或以购买服务方式委托其他医疗机构提供其所需的卫生服务。截至2018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托养机构已实现签约服务全覆盖。


建设“长者照护之家”  “长者照护之家”成为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模式的典范。社区“长者照护之家”主要收住照护等级为3-4级的老年人。其中,介护预防为高龄自理老人提供失能、失智预防教育;居家安养为轻、中度失能老人提供专业照护;短期寄养为大病出院无法立即回家老人的家庭成员提供1-2周的日间喘息照料服务;长期托养为中重度失能老人提供机构内长期照护。


▐ 北京:打造医疗—康复—护理全方位服务链条


北京市共有医养结合机构185家,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覆盖率达100%。2020年,北京市遴选8家机构作为国家老龄健康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试点,为医养结合机构入住老人在线提供远程医疗、慢病管理、复诊送药、照护指导等服务。北京市通过合理规划资源布局,打造了医疗—康复—护理全方位服务链条。


充分发挥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优势  社区作为就近提供医疗服务的平台向社区周边老年人辐射,形成“三边四级”的养老服务体系。截至2018年年底,北京市526家养老机构中已有超过95%的机构可以提供不同形式的医疗健康护理服务。


着力开展连续医疗服务,加强老年友善医院建设  2019年,北京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老年友善医院的比例已达50%。同时,北京市鼓励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挂号、就医等服务提供绿色通道。


努力提升居家养老及医护服务能力  面向医养结合机构工作人员开展居家医疗护理技术以及照料技能培训,提升为老年人上门照护服务的能力,尤其是针对城乡特困失能老年人、独居老人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失能老年人提供诸如家庭病床及上门巡诊服务。



▐ 深圳:注重社康中心与托养机构合作


深圳市注重社康中心与托养机构合作,建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医养模式。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医养结合的合作方式上。


社康中心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  以深圳市福田区益田社康中心与社区颐康之家的合作为例。 社康中心包括机构内家庭病床的管理以及社康中心巡诊随访、上门服务指南、转诊转介服务指引等,社康中心内医生团队的轮岗值班制度可以保证每月有一名家庭医生脱岗完成辖区内1500多名65岁以上居家老年人的免费健康体检任务。



“四位一体”养老服务  社区颐康之家还为辖区内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餐饮供应、心理慰藉、康复护理以及娱乐休闲等多样化的养老服务,这也是深圳市首家集日托、托养、居家养老、医养结合“四位一体”的养老服务综合体。


构建新型的“家庭医生+全科护士+健康管理师”团队  社康中心同颐康之家通过签订协议为其中的专业护理人员和志愿者提供保健、护理及康复技能培训,同时引入健康管理师,构建新型的“家庭医生+全科护士+健康管理师”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共同承担家庭医生的服务职责,不断完善老年人的慢病管理模式。


▐ 广州:促进“医养社”资源有效整合



养老机构与社会服务组织合作  养老机构充分利用广州市的优质医疗资源,与各级医疗机构和医药类大中专院校志愿者团队合作,定期邀请他们开展义诊、咨询和康复服务等活动。养老机构内大都设置社工部,为完全自理老人组织文化活动,辅助护工为失能老人提供综合康复服务及长者临终关怀服务,还为老年人提供情绪支援服务和特殊认知训练等医疗辅助服务。


形成“医院—社区—居家” 三位一体的中医特色居家康护服务模式  2016年以来,广东省中医院率先开展中医特色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的探索。截至2018年,其已研发了数十种中医药健康居家养老服务包,涵盖中风或偏瘫后功能康复、褥疮护理、关节置换术后运动康复、各种管道护理、进食(吞咽)护理等老年人常见的健康促进问题,形成了系统化、标准化的居家养老康复护理服务内容、标准和流程,使老年人足不出户即能解决部分健康保障问题。


▐ 重庆: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家庭医生签约个性化服务  根据我国“9073”的养老格局,重庆市提出居家老人可根据自身需求与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订个性化服务协议,购买个性化医疗服务。


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  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已将老年精神医学及康复医学纳入重点诊疗发展项目,从生理、心理两方面增加投入,探索出一条医养结合新路径。


形成集养老、医疗、护理、康复、职业培训一体化的医养融合示范典型 青杠老年护养中心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资兴建,是全国第一家由大型公立医院主办并已正式运行的养老机构。在提供养老服务的基础上,利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疗、护理、康复、教育培训等优势资源,实现了资源有效整合。


▐ 苏州:探索“互联网+养老”


“互联网+医疗护理”的医养融合服务新模式  苏州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和打造了“虚拟养老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依托自主研发的信息化系统平台,组建职业化养老服务队伍,为辖区数万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其制订的《虚拟养老院服务管理标准》引起各地的广泛关注。


出台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意见  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意见确定了最低保障床位和最高收费标准,确保对弱势群体的兜底保障;另一方面,引入社会化养老服务团队,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截至2019年6月,苏州市已有76个街道在辖区内启动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占街道总数的81.7%。


▐ 长沙:摸索出了机构融合型、社区嵌入型、居家服务型三种医养结合模式


2016年至2019年期间,湖南省相继出台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规范》、《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法规,推进医疗和养护的深度融合,简化机构登记流程,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进来。
在机构融合型模式中,湖南省积级推进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与综合性医院、老年病医院合作设立医务室、门诊部,提供日常医疗服务。同时,推动医疗机构拓展养老功能,支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重点设立老年病科,向康复、护理和养老服务延伸,引导二级及以下医院转型,发展为收治高龄、重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医养结合机构。


在社区嵌入型和居家服务型模式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为65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进行健康管理。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会组建家庭医生团队,为老年人提供上门巡诊、家庭病床、康复护理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同时,湖南省还积极引导社会力量管理运营社区医养结合机构和设施,让社会力量成为提供社区医养服务的主体。


▐ 杭州:创新1+1+X 医养结合机制

2016年,杭州被列为首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鼓励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医疗机构、医疗机构设置养老机构,或是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提供医疗养老的无缝衔接式服务。经过数年培育发展,目前全市已有72家医养结合机构。杭州市创新1+1+X 医养结合机制,打造辖区内医养结合联合体。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支持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服务  创新1+1+X医养融合机制,由1家公立医院+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X家辖区内养老机构组成医养结合联合体。对于没有医疗条件的养老机构,采取与周围医疗单位开展合作的方式提供医疗服务,逐步建立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机构以及康复机构之间的转诊和业务合作,共同服务辖区内老年人。


推进社区居家健康养老  在全国率先开展“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促进老年人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足不出户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健康指导、上门随诊、视频远程就诊、双向转诊等便捷的医护服务。


▐ 青岛:借助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保障医养结合


青岛市借助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保障医养结合顺利推行。该市将二、三级医疗机构的“专护”、老年护理院等机构养老的“院护”和社区家庭病床的“家护”统一合并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质上是其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延伸,资金的筹集来自城镇医疗保险基金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市财政部门再按照标准每年从公益福利彩票基金中提取2000万元至长期护理保险基金。


长期护理保险覆盖所有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居民。患者发生的医疗护理费不设起付线,“院护”“家护”中发生的符合规定的医疗护理费由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支付96%、患者自付4%;“专护”的费用由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支付90%、个人自付10%。


对于具备医疗资质的养老机构,长期护理保险实行日定额包干结算。另外,参保人在享有长期护理保险待遇时,不能同时享受基本医疗保险中的住院、普通门诊以及门诊大病等需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相关待遇。


2018年以来,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资金支出达4.3亿元,累计约有6万名失能、失智的老年人享受相关待遇,其中1.5万多名老年人通过专业护理人员的临终关怀服务,有尊严地走完了生命最后一程。


—— END ——



//本文来源:HCD医养设计  

  //编辑:宗正(Asen_Lai)

❖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图中图片基于CC0协议,已获取授权,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


主页banner (5).jpg

相关推荐

评论

  • 昵称 (必填)
  • 邮箱
  • 网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