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锁界

Hi, 请登录

全国最大最好的中医院,日均门诊量达2万,快来取经!



广东省中医院是行业内外公认的全国最好的中医院之一。广东省中医院向行业证明做好中医,真正践行中医,中医院只有姓“中”,才能够脱颖而出。


本文从医学、管理、服务等不同角度来探讨“最好中医院是怎样炼成的”。

  本文来源:医管者



很难想象,一家中医院的日均门诊量能达到2万人次。但在广东省中医院,这是不折不扣的事实。



吸引患者的首要因素当然是疗效。广东省中医院的独门秘籍,从其办院宗旨或可一窥究竟:“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探索构建人类完美的医学”。


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立院之本、发展之魂,同时引进现代医学和科学技术,让中西医优势互补,提高疗效——广东省中医院正在探索构建的,是最有益患者的人类完美医学。


广东省中医院旧址




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方案



曾任广东省中医院院长、现为名誉院长的吕玉波很早就在思考,中医院的发展之路应当怎么走。


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吕玉波刚刚在医院担任行政职务。他发现,每到发工资时院领导就满面愁容,到处筹资。这家始建于1933年的古老医院,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


1986年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门诊楼


当时医院的中青年业务骨干很想把中医的特色优势病种做起来,“比如中风,中医药很有优势。”


吕玉波回忆,但医院缺乏现代设备,不能精确检测,病人脑出血的话也没法手术,所以病人不来这儿。“没有病人还谈什么中医优势?这对我以后形成的医院建设思路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必须提高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中医药特色优势固然要发挥,现代医学的水平也要满足实际需求。这是吕玉波“辨证论治”后开出的药方。


首先要把中医药临床疗效发挥得淋漓尽致。从对疾病的认识到证候规律的把握,从病因到病机,从治疗思想、治疗原则到理法方药,从特色治疗到单方验方,从生活起居到调理养护……


广东省中医院深入挖掘整理历代经典文献、全国名中医与本院名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中医特色疗法和适宜技术,乃至于民间的单方验方,形成数据库,用以指导临床。


实践证明,对很多疾病,中医药疗效优于西医,有些病种西医疗效较好,但通过中医药配合,效果更佳。


“中医院发展的第一要务,必须充分挖掘、传承、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是中医院的立足之本、发展之源,更是中医院的历史责任。”吕玉波说,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老百姓对中医药有深厚的文化认同。


“老百姓是信赖和需要中医药服务才选择中医院。丧失了中医药特色,也就失去了病人的认可。”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需要高水平人才队伍的支撑。医院不遗余力地创造学习条件、营造学习氛围,让中医药人才在沃土中茁壮成长。


国医大师张琪


2012年,广东省中医院的青年医生高燕翔来到哈尔滨,她将跟随国医大师张琪进行为期两年的脱产学习。


一年前,广东省中医院出台脱产跟师制度,选拔中医功底良好的中青年苗子,由医院出资,奔赴全国各地,在国医大师身边全脱产学习。虽然女儿年幼,但学习机会难得,高燕翔一咬牙,把女儿带到哈尔滨上幼儿园。


她还记得有一位半月板严重损伤的病人,西医建议手术,她也觉得没有什么好办法。但张琪用复元活血汤治疗,1个月后,病人就恢复了正常工作,经影像检验,损伤大幅减弱。张琪独到的中医思维方式带给她极大的触动。


2016年,广东省中医院成立中医思维研究室,高燕翔被任命为研究室主任,针对不同层次人才开展中医临床思维培训、考量中医思维在临床查房中的体现度、规范中医临床诊疗思维过程。


在吕玉波心目中,广东省中医院的各个专科应当成为“病人就医的目的地”——当病人需要就医时,毫不犹豫地将其当作唯一选择。



要做到这一点,除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之外,必须将其与现代医学有机融合。中西医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才能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方案。


在脑病中心、心脏中心等重点专科,广东省中医院实行中西结合、内外结合、介入与针灸结合、手术与传统疗法结合的诊疗模式。


如心脏中心引进前沿技术,开展一系列最新的心脏外科手术,同时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围手术期的作用,对有手术禁忌症或身体状况不适宜手术的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待身体条件允许时再进行手术,降低了手术风险。而术后的中医药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目的是为我所用,而非取而代之。中医特色仍是广东省中医院立院之本。然而任何学科发展,离不开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


广东省中医院院长陈达灿说:“中医和西医视角不同,体系不同,方法不同,但面对的是同一个问题——人类健康。我们所做的,就是让中西医优势汇聚,有机融合,构建一种超越纯粹中医和纯粹西医、最有益于患者、临床疗效最优的完美医学。”



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过程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事实上,这“三个作用”的发挥早已成为广东省中医院的自觉实践,并积累起丰富的经验。


早在2007年,广东省中医院就建立了全国第一家治未病中心。彼时,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尚未为人熟知,很多误会让人啼笑皆非。有人把“治未病”读成了“治末病”,还有人疑惑不解,为什么要给“胃病”专门建个中心。


作为开先河者,广东省中医院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必须想清楚的问题是:为谁提供服务?提供什么服务?体质偏颇状态的人群成为目标受众。


所谓体质偏颇,指的是人体的中医健康状态失去平衡;疾病前状态指的是指标异常,但尚未达到疾病诊断标准。对这些人群,治未病中心首先进行体质辨识,除了生理方面,还特别重视精神状态。之后,根据辨识结果,运用中医药手段纠正偏颇状态。


十多年过去,越来越多的患者经过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的调理,有的渐渐消去了湿疹,有的鼻炎不再复发,还有多年不孕的怀上了孩子。起初,有的结果连医生都感到意外;如今,中医治未病的魅力和实力被越来越多的百姓熟知。



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关注生命全周期和健康全过程,既是对人类完美医学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医药优势之所在。


成立治未病中心之后,广东省中医院又在全国率先成立慢病管理中心,并开设医养结合门诊,通过“未病”“已病”及“慢病”三个层次的中医健康管理体系,形成预测、预防、干预、养生、治疗、康复、养老的生命全周期健康维护链。


分管治未病中心和慢病管理中心的副院长杨志敏认为,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不能把目光局限于某项或某几项康复技术,而是要建立完整的中医慢病管理体系。


医院慢病管理中心对20余个病种开展慢病管理,初步建立起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类风湿等疾病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方案,为1.5万余患者建档立卡。


广东省中医院最早开展慢病管理的病种是肾病。肾病大科主任刘旭生表示,对病人的治疗不能止于出院那一刻。“我们经常讲既病防变,这是个长期过程,在医院是完不成的。”


肾病科的护士会持续对患者追踪随访,定期评估患者健康状况,提醒复诊,并开展健康教育。


除临床外,刘旭生还承担着一项重要工作。不久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联合发布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名单,广东省中医院作为牵头单位有2个项目入选。刘旭生主持的慢性肾衰竭研究是其中之一。


该项目以慢性肾脏病4~5期(非透析期)为切入点,探索安全有效、高证据级别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希望形成可供行业内推广的《慢性肾脏病4~5期中西医治疗实践指南》。前期研究显示,与西药氯沙坦相比,中药补脾益肾方能更有效地延缓慢性肾脏病4期进展。



引进现代前沿技术,深入探索中医药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促进中医药被国际认同,这是广东省中医院开展科研的重要方向。杨志敏正在寻求理论突破。


3年前,她的团队开始对佛山市松塘村的村民进行健康监测。松塘村是拥有800年历史的古村落,居民生活习惯稳定,杨志敏想通过长时间随访追踪,研究健康风险与体质之间的关系,从生物技术角度阐释体质转换的机理。


目前,团队已经采集到一些样本,通过医院与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合作共建的平台,正在观察不同体质人群的蛋白质组学是否存在差异,中医药干预前后蛋白质的变化,阐释疗效机制。


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持续提升临床疗效。杨志敏的研究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但她觉得非常有意义。获悉不同体质的生物学特征,有助于更精准、更及时地纠正体质偏颇状态,把疾病扼杀在摇篮之内。


广东省中医院天灸贴药




突破禁区

成立中医经典科



4月,一位来自河南郑州的母亲风尘仆仆地走进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临床应用研究基地(中医经典科)主任颜芳的诊室。她3岁半的儿子冠冠患有白血病,近期又感染严重肺炎,住进当地医院的ICU。病情太重,医生已不抱希望。


互联网上关于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科依靠纯中医治疗急危重症的信息带给她一线希望。可冠冠离不了ICU,她只能拍了舌象照片、带上检查结果,就匆匆上了南下的飞机。


了解情况后,颜芳有点“晕菜”。他一再跟病人解释,中医强调望闻问切,没见到病人,给出的治疗建议不见得靠谱。但考虑到实际情况,颜芳还是根据所能掌握的有限信息开出了半夏泻心汤加减方,之后通过微信及时跟踪冠冠的病情状况。


令人欣慰的是,这次迫不得已的“远程诊疗”迅速见效。十余天后,冠冠安全出院。


成立8年以来,中医经典科从死神手里夺回的病人不计其数。


2010年3月,时任院长吕玉波力排众议,决定组建中医经典科。


ICU医生颜芳被任命为科室主任。升职本是件开心事,可颜芳的心里却止不住的忐忑,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科室,也是一个全新的探索,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先例。


按照吕玉波的设想,中医经典科需要单纯依靠中医药手段应对各种急危重症。目标能否实现,谁心里都没底。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中医就是“慢郎中”,只适合慢性病和疑难病。吕玉波偏偏不信这个邪,“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过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在急危重症的救治领域,有太多的宝贵经验亟待我们去重新挖掘和传承。”


广东省中医院小儿推拿


有一次,山西老中医李可到广州会诊一位急危重症病人。病人的状况极其危险,气管插管也不起作用。经过医院和病人家属的同意,李可第一时间用了400克附子,并配合以一套完整的辅助治疗方法。如此大剂量地使用附子并不符合用药规范,但正是如此大胆的用药,才把濒死的病人抢救了过来。


这件事给吕玉波带来很大触动:“我就想,中医药不是没有能力,只是我们没有学到这个本事。广东省中医院有责任也有义务,对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做出探索。”


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吕玉波的想法。用中医去碰急危重症,风险可想而知。但吕玉波下定决心要啃一啃这块硬骨头。他做了最坏的打算,如果实践证明这条路真的走不通,医院已经准备好1000万元填补经济损失。


秉承着“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以西辅中”的原则,颜芳开始了他在中医经典科的探索。一开始,他“压力山大”:“之前在ICU,可以插管,可以上呼吸机。突然回归中医药的怀抱,一时真有点发蒙。”


为了强化中医思维,掌握真才实学,中医经典科走马灯般遍请全国名医名师讲学带教、出诊查房,整理宝贵经验,同时梳理典籍文献,逐步建立急危重症中医救治体系。



8年过去了,中医经典科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实践证明,中医药非但不是慢郎中,在处理各种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时反而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如治疗心衰,中医经典科以六经辨证体系为主导,阳虚水泛,治以振奋阳气,利水平喘;三阴伏寒,治以温阳散寒,扶正透邪;阴阳两虚,治以滋液救心,阴阳双补。


截至去年11月,中医经典科共收治心衰1372例,治愈好转率达93.73%。纯中医治疗还能缩短心衰病人的住院天数,降低复发再入院频次和住院期间抢救次数。


建设科室的过程中,颜芳慢慢感受到,中医药其实比很多人想象的更有效:“以前有西医药这个拐杖,你始终觉得拄着拐会走得稳一些。现在逼着你把拐杖扔掉了,哦,原来不拄拐也能健步如飞。”


当然,急危重症的救治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最先进的生命体征监测仪器用在每一个急危重症病人身上,除颤仪、起搏器、呼吸机等抢救设备“随时待命”,确保急性心梗、脑出血等急症患者的安全。


但在中医经典科,何时能使用西医治疗有明确标准。比如感染患者72小时内若需要使用抗生素,必须经过颜芳同意。


中医经典科的成功实践对全院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往,ICU和急诊很少运用中医药,现在这两个科室与中医经典科之间形成“金三角”,提升了全院救治急危重症的能力。


吕玉波说,“后来我们还开设疑难病门诊,与中医经典科形成一条龙服务,对全院各专科起到辐射作用。”


有些西医治疗手段逐渐被中医经典科“淘汰”。以前,为缓解患者的痛症,中医经典科经常使用止痛药。现在,脐针技术取代了止痛针,治疗痛症效果更加立竿见影。


脐针是广东省中医院在“杏林寻宝”活动中发现的“宝贝”之一。


2009年起,广东省中医院每年举办一届“杏林寻宝——全国中医药特色技术演示会”,广邀拥有中医一技之长的民间高手到医院展示交流,打造中医药特色疗法与技术的“活的博物馆”和“集散地”。


寻到“宝贝”之后,广东省中医院通过跟师的方式,让这些特色疗法落地生根,并加以研究提高,为传统疗法中心及其他临床科室开展特色疗法提供支撑。


从民间汲取智慧,向西方学习科技,兼收并蓄人类文明成果,广东省中医院形成的医疗模式,对中华医学而言,是发扬光大,也是自我完善;对世界医学而言,是添砖加瓦,更是全新变革。这或许就是最完美医学应有的模样,也是最优秀医院追求的理想境界。




医院文化是医院的灵魂



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长期研究中国深化医改问题并卓有成效,中国医院该如何发展是她一直关注的问题之一。


2010年,李玲在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挂职时,曾深入调研过广东省中医院,该院把中华传统文化、党的优良作风、现代管理制度有机结合的管理实践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们在中医院调研的几天时间,时刻感到一股阳光正气扑面而来。大医精诚的医院文化、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干事创业的团结气氛、水乳交融的干群关系,是我们对广东省中医院最直观的感受。”李玲在调研报告中写道,“这家医院的文化,既包含了中国传统和中医文化的精髓,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医院文化是医院的灵魂。立足于“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探索构建人类完美的医学”,广东省中医院汇聚中西文化精髓,让“病人至上,员工为本,真诚关爱”这一核心价值观引领医院发展,提高员工幸福感,全方位促进医院形成全员协调共处的“致中和”状态。



构建利益共同体



“致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语出《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指做事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和”指符合自然法度、社会常理,“中和”即天地各得其所的理想状态。广东省中医院通过价值观管理,让每一名员工主动进取、身心快乐,实现中和之治。


广东省中医院护士凝望叶欣雕像


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内有一座叶欣雕像,每年3月25日,都会有很多人来此送上鲜花,寄托哀思。


15年前的这一天,时任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的叶欣牺牲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当时,她的丈夫只向医院提出两个要求,一是为叶欣换一套新的护士服,二是由他本人出钱慰问因照顾叶欣而感染非典的医护人员。


抗击非典过程中,广东省中医院先后有77位医务人员染病倒下,但从没有一个人要求离开感染区。叶欣牺牲后,还有100多人主动报名进入感染区,91人火线入党。这种无畏精神正是广东省中医院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我们始终坚持‘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中医和西医的思维体系存在差异,中医内部也有流派之争。


如何把不同思维方式的人凝聚起来?必须要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仰、共同的价值取向。”


曾任广东省中医院院长、现为名誉院长的吕玉波介绍,“为此我们开展价值观管理,让全院所有职工树立共同的核心价值观——病人至上,员工为本,真诚关爱。”


要使这一价值观获得员工的认同,并自觉付诸行动,必须使大家认识到这种价值观与自身利益的一致性。


为此,广东省中医院始终坚持从患者、医院、员工利益相统一的辩证关系出发去引导启发员工:病人可以没有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不能没有病人;收一个红包,等于赶走一群病人,开一个大处方,等于失去更多处方;医生个人技术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病人,患者成就了医生的事业;病人选择我们是对我们的信赖,我们必须以精湛的医术、真诚的关爱来回报他们;只要对社会作出了贡献,社会自然而然会回报我们。


“管好医院的前提是每个员工管好自身。院领导的人格以及办事方式、具体决策对全院职工更是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吕玉波说,“有无数双眼睛盯着我们呢。在利益的分配上,在权力的运用上,院领导是不是把医院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有没有真正践行医院的核心价值观。”


很多细节能说明院领导的以身作则,比如医院安装空调,优先考虑临床一线;所有招标采购,院领导主动回避。


在对医院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广东省中医院希望树立人人都参与医院管理的理念,使院长负责制与员工的民主管理相统一。


为此,医院充分用好职工代表大会的审议权、审核权和审定权,任何关系到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都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决定。


同时畅通员工表达诉求的渠道,开通院长信箱、员工热线,开展群众的评议监督,定期对医院领导、中层干部进行民主评议,信任度低于70%的,不能再担任管理职务。



去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对新时代医院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在广东省中医院院长陈达灿看来,迎接新挑战,仍要坚持正确的办院方向,妥善处理坚持公益性与市场机制的关系。


“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应产生矛盾时,首先追求社会效益。”陈达灿举例说,比如去年广州市公立医院开始实行药品零差价改革,同时调整部分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是否应以经济收益为导向开展医疗服务的问题一度引起思想混乱。在这种情况下,院党委及时强调“四个坚持不能变”——坚持以病人需求为导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核心价值理念不能变,坚持社会、医院、员工三者利益相统一的制度安排原则不能变,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不能变,坚持中医特色与优势的办院方向不能变。在正确引领下,医院实现了改革的平稳过渡。 




建平台筑巢引凤



“致中和”境界的营造,使人才自觉发展有了如鱼得水的环境,医院则顺势而为,努力为人才成长搭建起富有活力的平台。广东省中医院一方面“搭桥铺路”,实施一系列人才培养举措,为人才成长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求贤若渴”,多途径吸引人才,把医院建设成为人才集聚的高地。


国医大师邓铁涛与弟子在一起


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门前竖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名医树”三个字,这是2001年“名医工程”启动时所立。石碑周围的树木是邓铁涛、任继学、朱良春、路志正、颜德馨等15位中医前辈亲手种下的。


当年栽下的小树如今已经成林,它们共同见证着广东省中医院青年人才一步步成长成才的光辉历程。


名医工程首创邀请外地师父来广东省中医院开展师带徒的模式。副院长张忠德是名医工程第一批跟师学员,他的老师是中日友好医院的国医大师晁恩祥。


“晁老教育我,要想当一名好大夫,第一,做好临床的同时搞好科研,对科研要敏感,注重总结经验,引领中医学向前发展;第二,给患者看病时,坚持用中医思维,把中医独有的诊疗手段运用于临床。”


张忠德说,老师的教诲他至今念念不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的国医大师沈宝藩也是名医工程的老师之一。十余年前,有次到广东参加会议,广东省中医院找到沈宝藩,向他介绍名医工程的初衷与做法,希望他能参与其中。


“我有点诧异。”沈宝藩回忆,新疆地处偏远,自己当时在全国没啥名气。广东省中医院对中医人才求贤若渴的决心可见一斑。沈宝藩收下3名该院的徒弟,2008~2011年间,每年4次到广东省中医院授课查房。


十余年来,从开始只选拔全国名老中医,到现在只要有一技之长的名师都纳入选择范围;


从起初用行政命令要求科主任首先跟师,到现在有更多中青年骨干争相拜师,在院内、省内乃至全国“全脱产”跟师;


从局限于学习名医的一方一药,到侧重于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经验的全面掌握与运用;


从重视对名医学术内涵和经验的梳理,到进一步要求在临床实践中发挥运用:“名医工程”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412名青年骨干得拜名师,业务能力突飞猛进。


“名医工程”是广东省中医院“柔性引才”理念的成果。由于高水平人才的稀缺,用“单位所有”的形式来吸引人才面临很多障碍。


因此,广东省中医院打破传统观念,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通过异地跟师、外聘专家等不同方法让全国各地的人才为其所用。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吸引人才的支点必然是多维的,但对于真正的优秀人才来说,事业的吸引力远胜其他因素。


广东省中医院全力构建高层次人才施展才能的平台,为他们留足空间,大胆委以重任,激发他们强烈的干事创业热情。


1998年,时任美国心脏外科学会成员的阮新民选择来到广东省中医院,“因为这里能有让我按照自己的思路成就事业的空间”。


2013年,美国加州大学的徐洋教授在同时面临中山大学等名校邀请情况下,依然选择了广东省中医院,因为“这里有我想要完成的事业”。 




脑袋和口袋同等重要



人才成长不易。要想用好现有人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还必须“搭建舞台”,让人才有实现个人价值的用武之地。还要为其解决后顾之忧,制定满足不同需求的待遇方案,提升幸福感。


广东省中医院很早就提出建设“幸福省中医”,按照患者、医院、员工利益相统一的原则,调整利益格局,使员工在努力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实现个人目标。“脑袋和口袋同等重要。”


吕玉波总结,“既要实现精神方面的需求,也要获得物质方面的满足。”


广东省中医院新员工培训


广东省中医院为医务人员系统制定不同专业、不同系列的培养规划,让每一个省中医人都能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从1993年起,医院规划实施“育人工程”,涵盖朝阳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西学中等组成部分,形成完善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在职继续教育培训计划。


对于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要求他们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选好自己的主攻方向,在某一个领域深入钻研下去,成为这个领域内的佼佼者。


为营造你追我赶、相互比拼、力争上游的工作氛围,广东省中医院围绕研究型医院建设,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给予专职科研人员编制,切实保障科研团队的创新活力。科研团队实行负责人PI(Principal Investigator)制,医院通过“自愿报名、竞争遴选”确定PI,而后“双向选择、任务导向”组建团队。


“我们对科研团队实行ABC分级管理。”分管科研的副院长卢传坚介绍,组建第一个建设周期(3年)的团队按C级管理,从第二个建设周期开始根据考核结果评定为ABC三级,A级和B级团队薪酬和PI待遇相应提高,连续两个周期评为C级团队及未达到基本运行条件的团队需解散。


目前,广东省中医院共有30余个科研团队,开展覆盖“临床-基础-成果-转化”的系列研究,形成了“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氛围。


近5年来,广东省中医院获国家级课题108项、专利授权35项、新药临床批件2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16项。


正所谓“流水不腐”,有了优良的事业平台,还要让人才真正流动起来,方能迸发出生机与活力。


为此,广东省中医院改革人事制度,打破那种论资排辈、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僵化格局,在用人理念上变“相马”为“赛马”,对科主任、职能处室负责人、护士长实行分级管理和目标管理,竞争上岗。


同时建立健全公平激励的分配机制,让医务人员拥有的知识、技能、管理等要素成为决定分配水平的重要因素,为患者服务的贡献度越大,在分配中体现的价值就越高。


从人才队伍建设到帮助员工实现个人价值,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到中和氛围的形成,广东省中医院在医院管理上开动脑筋、下足功夫、赢得先机,全面提升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统一思想,构建医院文化,另一方面与时俱进,打破旧有观念束缚,让大家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


回顾医院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吕玉波深有体会地说,当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医院发展相统一,就能达到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持续性的现代医院管理目标。



满意度调查



满意度调查是广东省中医院的常规工作。在最近收到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中,医院病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看到了一位阿婆的留言,表扬了医院的某位中药师。


原来,阿婆在最近一次就诊回家后,发现处方单上的方子和发放的中药不一致,便投诉了中药房的工作人员。中药房的负责人接到投诉后,第一时间联系了阿婆,并安排工作人员到她家里了解情况。


在阿婆家里,药师发现阿婆将此次就诊的处方单和上次就诊的处方单弄混了,才产生方药不符的误会。药师将这一情况告知阿婆,并帮她再次核对处方单。


事后,阿婆不好意思地说:“年纪大了,把两张单子弄混了,还让你们亲自跑到家里来。”阿婆坚持要给药师来回的车费,被药师婉言谢绝。


“治疗不止药物和手术刀,还包括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曾任广东省中医院院长、现为名誉院长的吕玉波在30余年医院管理的经历中深切体会到,“高质量的就医体验对疾病治疗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医院必须不断调整自身的服务行为,不断推出改进服务的新举措。”


“病人至上,员工为本,真诚关爱”是广东省中医院始终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医院全体员工的行动准则,更是医院始终坚持在服务上追求尽善尽美、不断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初心和动力。当全院职工发自内心把患者视为自己的亲人、把患者的需求当作自己的需求时,改善服务的种种举措就不再是行政命令或规定任务,而是内化为日常工作中的自觉行为。


广东省中医院医生在为患者进行手术





围绕患者需求做后勤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的住院环境


广东省中医院有一支配餐员队伍。他们根据医嘱,帮助住院患者选择一日三餐的营养搭配,并把饭菜送到患者床前。有专业的营养师对他们进行业务培训,每月一次。遇到糖尿病等有饮食禁忌的患者,要执行营养师制定的特殊饮食方案。


董兰枝在广东省中医院做了13年配餐员。目前,她负责肿瘤科的配餐。算上家属的话,她每天要协调确定50多人的菜单。肿瘤科的病人大多胃口不好,董兰枝常为他们安排五红汤、陈皮粥等补气、开胃的餐品。肿瘤科有些病人思想消极,觉得自己没有治愈的希望,董兰枝尽量抽出时间陪他们聊天,耐心开导。


“我们提供的菜品非常丰富,广东人最爱喝汤,我们光药膳汤就有十几个品种,而且价格便宜,最贵的也才二十几元钱。”分管后勤工作的副院长史俏蓉介绍,“配餐工作增加了成本,但却是患者实实在在的需求。我们的宗旨就是围绕患者需求来做好后勤服务。”


患者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出广东省中医院改善就医体验的努力。


有些细节甚至在建筑的规划设计阶段就有所考虑。比如病人的衣物,病号服有专人清洗,可病人的内衣、袜子等洗涤之后,直接挂在病房有碍观瞻。


广东省中医院专门在住院楼里设计了既方便又隐蔽的晾晒处,完美解决了这一问题。楼里还有专门的空间停放轮椅,避免乱停乱放可能引发的磕碰。走廊通道等的设计也最大限度减少患者往返路程。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住院都不能算是什么美好的体验。新入院时对病房环境陌生,加之疾病的折磨,患者往往感到忧虑、痛苦、急躁,甚至恐惧。广东省中医院想尽办法,创造利于病人康复、人性化的医疗环境。


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一景


二沙岛是珠江上的一个沙洲。1997年,广东省中医院在此成立第一家分院——二沙岛分院。


如今,院内绿树成荫,景色宜人,是颇具岭南特色的园林式医院。然而在建院前,这里还有大片沼泽,交通极其不便。因此在选址时,时任院长吕玉波十分犹豫。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整整一天反复思考利弊得失。最终让他下定决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二沙岛有条件建起一座园林式医院,让患者感到温馨、舒适,而非冰冷、局促和压抑。


2007年,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投入使用。在建设大学城医院时,广东省中医院更加秉承着“去医院化”的理念,无论大的建筑设计还是小的空间利用,都尽可能避免让患者产生紧张情绪。有患者打趣说,大学城医院就像一个大宾馆,来住院像是来旅游。


广东省中医院医患合影


2016年11月28日,朱淑贞住进了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心血管二科的病房,医护人员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治疗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出院后,她写下一封感谢信,不仅对医护人员的认真负责与和蔼可亲表示感谢,还专门记述了一件小事。一天早晨,保洁阿姨走进病房想要拖地,看见她正在吃早餐,马上退避并谦逊地说,等您吃过我再来。这位阿姨的行为让她有点意外,更让她十分感动。


广东省中医院有近千名物业人员。他们不是医院职工,而是物业公司外派,但史俏蓉对他们非常放心。


“医院对他们也要进行培训,内容包括医院文化、服务理念等,同时还要监督物业公司的内部培训。”史俏蓉表示,


“他们从事的保洁、安保等工作是最基础的工作,医院一天都离不开他们。所以他们必须接受医院的文化,和医院的全体员工一样,把患者至上作为最高的行动准则。”



问题导向,精益改善



精益改善项目累计超200个,覆盖门诊服务、检查检验等领域。


广东省中医院的患者满意度调查


2007年,广东省中医院成立病人服务中心。成立一个独立的行政科室专职负责医院服务质量的监管和持续改善,广东省中医院走在全国之先。精益医疗的理念尚不为全国医院管理界所熟知,却是病人服务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


“精益”一词起源于制造业生产控制与企业管理环节,后逐渐作为先进流程管理工具被越来越多的领域所采纳,其中也包括认同该理念的医疗机构。精益医疗通过在流程设计上的取与舍,避免浪费,进行持续改进,最终实现效率提升。


长期以来,广东省中医院总院门诊患者想要做一个耳鼻内镜检查可得花不少时间。门诊看病开单、计价处收费、预约中心预约、病房检查……患者需要多次到达不同地点,一不留神就会搞错。


2015年,有3名患者对此不满而投诉,耳鼻喉门诊全年满意度仅为88%。


2016年1月,184名患者中有139人在检查完成前到护士站咨询,其中还有45人并非首次检查。


“耳鼻内镜检查是困扰我们多年的老大难问题。”总院耳鼻喉科护士长彭素清说,“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选择精益管理对耳鼻内镜的预约检查流程进行优化,希望减少患者的询问、折返,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也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调研,精益小组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门诊医生对预约检查解释不到位,没有详细告知患者大致的检查时间和具体的检查地点;预约检查地点和插单排队指引不清晰;等候检查环境嘈杂、混乱。据此,精益小组提出改进措施。


首先,制定耳鼻内镜预约检查指引,由门诊医生发给患者,从源头给予指引。其次,制作可视指引牌、可视墙面指引标识,增加插单排队提示台。再次,将患者排队等候的位置外移至治疗室外,减少对医生诊疗的干扰,保持检查环境整洁安静。经过精益小组半年的努力,耳鼻内镜患者的满意度上升到97.6%,护士站的咨询次数下降至每月17次。


“患者所需的就是我们要提供的。”病人服务中心主任夏萍表示,精益改善离不开及时发现患者需求。通过调查问卷、网络调查、面对面等形式,广东省中医院可以直接倾听患者的心声,同时建立并畅通患者投诉渠道,对投诉分类管理,做到每一个投诉都受到重视、都能得到及时处置、都能及时反馈给患者。如此一来,服务质量的提升水到渠成。


广东省中医院党委书记翟理祥认为,精益管理不仅仅要落实在某个精益项目上,更重要的是,通过项目的开展,培养精益思维,让精益改善成为贯穿各个科室的自觉行动,把问题解决好,把服务水平提到更高的层次。


改善外来器械管理流程、降低中风患者误吸风险、减少手术中护士走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改善……


截至去年,广东省中医院精益改善项目累计超过200个,覆盖患者安全、门诊服务流程、检查检验流程、药品调配等不同领域。一批一线医生、护士、药师在精益改善项目中茁壮成长,通过精益医疗培训考核认证,群策群力,跨团队合作。精益文化在广东省中医院逐步落地,形成了发现问题、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工作常态。


▍中医经典科组建30多个患者微信群,成医患沟通重要纽带。


一整天,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临床应用研究基地(中医经典科)主任颜芳的手机不断跳出新消息提醒。中医经典科组建了30多个患者微信群,在群里为患者答疑解惑,普及中医药文化和健康知识。



“中医经典科依靠纯中医手段治疗急危重症,用药比较特殊,如果煎药服药的方法不对,就可能出事。我一直想找个办法,既不占用我太多时间,又能和患者保持一定的联系。微信群很好地满足了这一需求。”


颜芳介绍,2015年4月23日,中医经典科开通了第一个患者微信群。53天后,群聊人数达到500上限,他们立即建了第二个微信群。口耳相传下,一年之内,中医经典科建了10个群,有一个群刚建好35分钟即宣告满员。


颜芳把这些患者群命名为“快乐学中医”,除跟踪患者出院后的健康情况外,中医经典科的医生们还在群里引导大家学习中医养生方法,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作为总群主,颜芳“任命”副群主、驻群医生和群管。维护群内秩序的98名群管全部由患者担任。“微信群不仅拉近了医患之间的关系,更提升了老百姓对中医的信心。”颜芳说。


在“病人至上”理念的引领下,微信群自然而然地成为医患沟通的重要纽带。而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复杂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更是不断推动广东省中医院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与服务水平的提升。



早上8点,总院门诊大厅内早已熙熙攘攘。前来就诊的张丽丽却不紧不忙地翻看着手机,气定神闲。原来,前一天,她就用手机预约了消化内科专家门诊,支付了挂号费。就诊后,她刚出诊室,就接到一条药品付款的微信通知,在手机上付费后,又有新消息告诉她到门诊楼药房3号窗口取药。从到达医院到取药完毕,能在线上完成的步骤全在线上完成,整个过程,张丽丽花费了不到30分钟。


“不用到窗口,也不用去自助机,移动就医就是这么简单。”广东省中医院信息处处长傅昊阳表示,医院微信公众号开通了预约挂号、门诊充值、检查检验报告查询、门诊交费清单查询等功能,使得移动应用日趋丰富,患者就诊更加方便。


利用“互联网+”技术,2015年,广东省中医院在全国率先推出智慧药房项目。智慧药房系统与门诊系统对接,实时接收电子处方后,由专业药师完成调剂、煎煮、分包,然后交快递送货上门。药品信息化条码智能管理,可追踪,保障用药安全。在此基础上,广东省中医院2016年设立了智慧医疗服务区,投放了集门诊各项服务于一体的自助服务机,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了智慧药房服务体系,建立了用药安全保障体系等个性化服务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智慧药房服务结构,并牵头制定全国首个智慧药房服务标准。


从破解服务难题到建立服务高地,从关心患者衣食住行到引入信息技术,广东省中医院“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一切”的全方位服务赢得了普遍赞誉,曾连续5次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16年,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委托第三方对全省130家二级以上医院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广东省中医院在省属医院、中医院中均排名第一。


“以患者心为己心,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吕玉波说,改进医疗服务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广东省中医院会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适应社会的新发展,满足患者的新需求。



//来源:医管者

//编辑:东壁(Arctic_Northism)

❖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


- 推荐阅读 -


 深圳将推行特区中医药政策条例,多项细则直击中医药发展痛点和要点!
  两大王牌,一种思维,打破中医药发展传统模式
●  “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怎么干?国家定目标了!

欢迎留言区讨论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大湾区社会办医年会详情”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诊锁界

相关推荐

评论

  • 昵称 (必填)
  • 邮箱
  • 网址
评论